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04179
大小:11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9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何依据国情进行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杰出人才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之一。笔者从破除惯性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德育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完善评价体系,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教师教育,改善教师地位;等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培养大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思路和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理念;培养质量;教师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
2、(2016)20-0225-03 研究表明,当今的“教育”起源于远古时代如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祭祀占卜活动,文化教育与巫术和祭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教育一开始就具有神秘性和下层性,不是专属上流社会的。有西方学者认为最初的“教育”或学校是培训享有特权的少数人或富家子弟如何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一直是对平民开放是不同的。历史证明,我国的学校教育为世界学校教育、为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思想等国外的“先进经验”不过是我国古代就已倡导和实施的“因材施教”、“三人行
3、必有吾师”的理念和“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思想等被发展后又引进我国的。 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非我国专有。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也均在研究当今教育界存在的根本问题,探索改革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也都在期盼培养出各种各样的杰出人才[1]。不容置否,我们都知道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师一味灌输学业知识、学生被迫被动接受;只教书不育人,甚至认为教育就是课堂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教师也知道应该采用诱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等等。但部分教师很多情况是停留在口头上和主观意愿上,具体方法上并未做到,或做的还很不够。那么
4、,如何依据我国国情进行改革,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杰出专业人才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破除惯性思想,转变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就应该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去循规蹈矩学习。形成了以长者言传身教、幼者学习模仿的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这种习以为常惯性思想的错觉正是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之所在。我们祖先最早创立的教育即是学习,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的伟大理念。无独有偶,英语“learn”一词不仅有学习之意,也有“教”(育)之意,而“教育”本身也包含学习之意。“活到老学到老”是多么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
5、界!因此,我们应随时清除头脑中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实现从教育为主向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与“教师”的概念将成为过去,而分别被“学习者”和“助学者”所代替。即事实上人人都是学习者!作为学校里的助学者的“教师”9,更应该天天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助学者的职责和义务。全社会人人都要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学习,相互学习,终身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构建学习共同体,树立人人学习和学会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观念,形成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德育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要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对
6、美好理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从精神浮躁到思想迷茫,从私利欲望到贪图享乐,都是不思进取、自私自利与中华民族富有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追求梦想的精神基因是格格不入的。“中国梦”震撼起人们的精气神、铸就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做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其次,是具备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德育
7、的奠基性、长期性和一贯性的内容。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9。关于道德教育我国各地各类学校已具有很多贴合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收效大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成功经验,在解决独生子女道德教育问题,遏制和防控校园暴力问题,提高学生品格修养、道德理念、诚信友爱等方面均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普遍不够重视德育,往往拘泥于形式和几门课程;教师缺乏自觉的德育习惯;学校与社会和家庭尚未构建有效的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让社会力量和资源协助德育教育。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