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ID:31391193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应针对其自身特点,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本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

2、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5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

3、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5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

5、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总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5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

7、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