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

ID:31385792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_第1页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_第2页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_第3页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_第4页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_第5页
资源描述:

《“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借题发挥”:让开放题“睿智”走得更远  【摘要】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开放题具有条件开放、答案不唯一、解题策略多样等特性,开展数学开放题专项练习,从培养审题习惯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关键词】开放题;分析问题;审题习惯;经验积累;策略指导  【作者简介】袁文娟,中共党员,江苏省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坛新秀。曾多次在市、区各级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曾先后被评为盐都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

2、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开放题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影响评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HA140327。  什么是数学问题分析呢?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境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7  鉴于以上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查表明,随着小学课程的逐步深入,在质量先行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设计过多、过密的

3、专项练习,并希望通过如此“大剂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所谓的解题技巧。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思维定式”,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为改善学习境况,保护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数学课堂上,笔者尝试开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项开放题教学实践。  一、借“条件开放”,改善学生审题习惯  审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对已知条件的全面认识,是学生将书面文字转换为逻辑思维的过程。换言之,审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关注已有经验,加上“

4、想当然”的心理,不能够仔细地审题,深入地分析题意,总按“老印象”办事,导致错题率居高不下。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014版)运算律教学单元中(如图1),学生在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时,常有思考不全面或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在整理条件与问题时审题不清,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纠结于原有经验和认识,或者不够深入发掘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笔者参照《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四年级)》第15讲解决实际问题(条件开放),开展教学实践。    笔者先以这样的题型呈现(如图2),并提问:读题后,有什么要问的或者要说的?7  生:老师,题目的条件是不是不全啊?用这个条件只能

5、算小明语文和数学的总分吧?  一语哗然,他的话顿时把全班学生的兴趣都激发起来,纷纷小声嘀咕:就是,只有一个条件怎么能分别求出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呢?只能算两门的总分!  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这题的问题解决呢?  生:再加上个条件,应该就能求出来!  师:你们觉得他的建议可行吗?  生:我也觉得要加个条件才行!  看着同学们纷纷点头,笔者适时将题目完整呈现(如图3)。    这节课笔者选用的“条件开放式”开放题,旨在打破常规的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方式,以条件信息的“残缺”促使学生产生分析问题的需要,再引导学生快速将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全面、准确提

6、取问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的审题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会有很大改善,审题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二、巧“化实为虚”,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这里的“实”指的是为求答案的“标准”,学生缺少思维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是死记公式、硬背数量关系的“模板”等等。“虚”指的就是:通过设置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助推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展开广泛的联想,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7  如上述案例中“条件开放”的实际问题。笔者问学生:你觉得可以加个什么条件?  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同,所提条件也五花八门。具代表性的有:  生1:语文比数学多20

7、分。  生2:语文和数学的分数同样多。  生3:语文的分数是数学的2倍。  到这儿,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对所提条件再分析。问:这些添加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吗?  生1:好像都是语文比数学多一些。  生2:有一种是语文和数学比,一种是语文分数是数学的几倍。  生3:我觉得都是语文分数和数学分数在比较。  笔者看准机会,问:这样的条件信息实际上就是要让我们发现语文分数和和数学分数之间……  学生恍然大悟:要知道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笔者趁热打铁: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先进行认真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