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473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谈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以,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
2、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在教这首小令时,我没有立刻进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因此,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
3、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 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学生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 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
4、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目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学生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让学生的感受达到准确、细腻、真切。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发感情,而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投入诵读。 二、总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4 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感材
5、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如《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用“看”、“怅”、“怡”等词来联系全篇,诗人笔下的人是雄姿英发,气概豪迈;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把这些内容与当时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看,它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如果缺乏总体感知,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三、揣
6、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 首先,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人常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学习语文,一定要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越真切,遇到一篇文章,便会引起你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如《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亲身经历母爱的生活,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作者当时传达出来的对母亲深深地沉痛的悼念。4 其次,品味语言一定要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
7、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如《致大海》、《雨巷》、《春》等散文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尽情驰骋于想像之中,才能感受文学意境。 四、培养语感,还要强化实践 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感的培养,还要使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使他们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使其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促进语感的形成。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
8、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河北省鹿泉市李村镇邓村小学)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