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103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是思维的产物,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数学的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新课程中规定:“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的教材理念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学习的唯一素材,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宰,没有民主、交流、合作与探讨的教材。而新
2、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以自己身边的数学为载体,是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是教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载体,更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地、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好教材。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尤其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师,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新教程理念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4 学生在
3、课堂上争论数学问题最激烈的时候,也是他们思考最活跃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及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答对了,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及这样想的原因,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的逻辑与方法一层一层地将事物解剖开来,寻找未知的事物,而且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利用科学分析、动脑得到的收获与果实,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骄傲与自豪;如果学生答错了,更要小心维护他们的自尊,要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并且还要尊重和重视他们,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能够大胆地去思考,这是很可贵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以点拨,让他们了解到解答错误的原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
4、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教师的灵活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应带着思维的创造性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想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因良好的情境可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财富,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评价学生要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且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三数学课堂展示学生学习成果4 数学课堂应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自己所需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让全体学生分享经验,分享成功的果实。例如,我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在认识两条坐标轴后,在平面上怎样确定一个位置,先观察学校升旗的位置(旗杆位置),以此为坐标原点,再让每个学生感受任意站在一个地方,你在旗杆的左(右)或前(
6、后)多少步,回到课堂每人报出自己的两个数字,展示自己取得的经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对坐标系的理解较深,判别平面上点的位置较准确。无论怎么理解课改,只要老师为学生开出一条绿色的通道,就会表现独特的见解、创造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数学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经过老师的苦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情境,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教师在课堂
7、上挖掘,潜能的激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又是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基础。教学实践中,我多用学生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互动模式,如“三角形三内角和”、“勾股定理”、“直线上的点和一对有序实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都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再挖掘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了解中发现学生有潜力可挖,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五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4 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这种交往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互动,通过互动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其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教学进行知识
8、传授、智能发展、品德教育、美的陶冶、行为的感染等去塑造每一个学生。其二,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三,鼓励学生自信、自学、自立、自强及参与探究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学会”到“会学”。 总之,教学永远是教育,学生喜爱的是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有争议、有探讨、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