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体会

ID:31100107

大小:7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6

论语译注体会_第1页
论语译注体会_第2页
论语译注体会_第3页
论语译注体会_第4页
论语译注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译注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译注体会《论语译注》读后感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

2、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载的整合所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

3、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对于《论语》,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

4、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左传》“礼”字被统计一下,一共讲了462次,但讲“仁”不过33次。《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圣”才是更高境界。“圣”的目标是:

5、''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6、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弃官寻母等。现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于孝道的发扬是不可懈怠的。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缺憾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

7、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据说有一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论语译注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译注体会《论语译注》读后感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

2、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载的整合所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

3、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对于《论语》,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

4、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左传》“礼”字被统计一下,一共讲了462次,但讲“仁”不过33次。《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圣”才是更高境界。“圣”的目标是:

5、''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6、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弃官寻母等。现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于孝道的发扬是不可懈怠的。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缺憾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

7、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据说有一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