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92035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寻找个性美点,解读文学作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找个性美点,解读文学作品 摘要:文学作品以具体形象表现生活,以热烈的生活情趣吸引读者。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融入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在给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努力寻找个性美点,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能完成语文新课标所赋予的任务。 关键词:文学作品个性之美解读方法 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品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予人的艺术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它与非文学性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不
2、能泛化解读,不能异化为考试的工具,而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从各个层面和不同角度完成解读文学作品的任务,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商榷的一件事。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尝试和比较,认为结合生活体验,寻找个性美点,感悟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和完成文学作品教学任务的较好渠道。7 一、寻找语言之美 面对初中语
3、文课本中的几十篇文学作品,尤其是选入教材中的优美古诗文,如何让学生阅读、领悟和获益,达到工具性和文学性兼收并得的效果,为师者必须做到匠心独运,不能仅靠简单的翻译和耗时费力的盲目背诵。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语言教育目标,二是文学教育目标,其中语言教育目标是首要目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1]。然而诗的语言又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摘自俄国诗学家雅各布森的《何谓诗》),呈现出一种不合常理的“非逻辑”特征,由此造成一种语言的疏离与陌生感,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阻断了我们对语言的习惯化感知方式,延长了感知过程,从而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新颖别致,获得了独特
4、的审美感。例如,杜甫诗歌“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便是典型的例子,按照一般语言规则这句话不合逻辑,不可理解,但在诗歌中却能达到特殊的表现效果[2]。基于诗的语言表达非常理性且又承载、浓缩作者情感的这一特殊性,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寻找语言美点,让学生咬文嚼字,感“语”悟“文”,入境怡情,内化提升,产生情感共鸣,寻找艺术美感。如教《春夜喜雨》,只要抓住诗眼“喜”来品味,然后抓住关键词“知―发生”、“潜―润”、“俱―重”解读就能让该诗歌的意境在学生的眼前展现。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抓住诗眼“绿”,整首诗的无穷韵味就体现出来了,“绿”7字写
5、出了春风的色彩,使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画笔吹到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吹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析马致远的《秋思》小曲,我紧紧抓住“枯、老、昏、古、瘦”这些最能够表现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最能融入作者情感,也最能勾起学生想象的意象之词,与学生一起赏析品味,尤其是“瘦”字,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再结合自身对生活的体验,真正体会到作者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取功名之困苦的无奈心理。 通过对生动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的分析品味,既使学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不枉古人“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心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只有这样
6、,无声的古诗才会有色彩,才会有声响,才会有画面,才会有气息,才会有情味;学生才会记忆,才会喜欢,教师才会实现文学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目标要求。 二、寻找文情之美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其情感人至深,其理益人非深。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深刻体味课文的“情”,领悟课文的“理”,然后在课堂上“情动于中”、“理存于内”,将这种“情”和“理”传导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情与理”。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抓住了“情”让学生感悟作品。7 当讲到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处时,教师发现学生一个个木然地听着,阅读课文时,也干巴巴的,似乎找不到感觉。此时我意识到学生刚进初中,知识贫乏,阅
7、历短浅,加之时代隔膜、年龄差异等诸多因素,很难领会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甚至对作者的某些情感不理解,作品与学生有一定距离,而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敬的长者,面对学生的“木然”就需要“导”出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我立即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节奏,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性地描述迎来送往的既平常又感人的画面,勾起了学生心目中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的回忆,然后叫个别学生发言,并配以音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