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96234
大小:53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4
《高中历史 第9章 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民族危机B.民族资本主义C.维新思想D.公车上书E.定国是诏F.戊戌政变G.思想启蒙主题一 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
3、蒙运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1.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解析】 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的。B项在题干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与历史事实不符。【答案】 B主题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5.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
5、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
6、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 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③错误。故选C项。【答案】 C章末综合测评(八)(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7、《李鸿章》材料二 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明治维新史》材料四 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
8、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