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18648
大小:23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生产力B.赋税C.战国D.秦国主题一 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项目变法前变法后经济上井田制为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军事上“秦兵不敢东向”全国皆军、唯军为荣,虎狼之国外交上“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文化上百家学说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生活上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性质落后的奴隶社会新兴的封建社会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
2、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 公元前361年,诸侯国会盟拒绝秦国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故C项正确。【答案】 C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进步意义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
3、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非常严苛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和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2.“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土
4、地私有制的发展及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 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户口数增加、人口增殖,以便于征收更多的户口税,故选C项。【答案】 C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侯问李克(李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
5、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7分)【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到李悝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
6、要赏罚分明,选贤予能,这些措施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促进社会发展。第(2)问,结合材料“尽地力”等关键词概括基本思想,结合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得出目的。【答案】 (1)对策:赏罚分明,选贤任能。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积极影响:打破了旧势力的特权,选贤任能,改善吏治,促进了国力强盛、社会发展。(2)基本思想: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主要目的: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吴起变法(前386年~前381年)商鞅变法关系蔡泽曰:“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
7、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BC材料二 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