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191335
大小:104.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7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沙县实验中学备课纸课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2、孟子和他的散文(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
3、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三)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
4、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庠序(xiáng)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四)全班同学齐读。 (五)结合注解朗读,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5、 ,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6、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六)、请同学准确翻译课文,注意关键字,请其他同学点评指正。(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
7、情况 二、整体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2、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如多”的疑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如多”的原因。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解决问题: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小结:这些语句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
8、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具体赏析:(1)提问:梁惠王自认“尽心”的理由或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