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

ID:29956573

大小:2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5

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陌上桑》2、水何澹澹,□□□□。《观沧海》3、□□□□□,决眦入归鸟。《望岳》4、□□□□□,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5、《望岳》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9、《观刈麦》中写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10、《与朱元思书》中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体特征是怎

2、样的:□□□□,□□□□。(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10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甲文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3、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1.这两篇都是写景名篇,前者作者是,后者出自《》。(1分)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不见曦月()属引凄异()佁然不动()悄怆幽邃()13.两篇文章描写对象都有水,但是

4、水的特点有不尽相同,请你比较后写出各自的特点。(2分)14.请你给你最喜欢的段落作评注,在两篇文章中任选其一段。评注前在答题处说明所评注的文章及段落。(2分)15.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名篇,然而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景物?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你简要说明。(3分)(乙)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食而去稗曾涤生①驻军安庆,有戚某自田间来。行李萧然②,衣服敝素,对人沉默不能言。曾颇爱之,将任以事。一日会食,值饭有稗粒,某捡出之而后食。曾默然,旋备资遣之行。某请其故,曾规之曰:“子食而去其稗,平时既非豪富,又未曾作客于外,辍耕来营不过月余,而既有此举动。吾乡人宁复如是耶?吾恐子之见异思迁,而反以自

5、累也。”3——近代易宗夔《新世说》注:①曾涤生: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湘军首领,曾任吏部侍郎、两江总督,谥文正,故后世又称他“曾文正”。②萧然:稀少而破旧的样子。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①曾颇爱之②辍耕来营不过月余17、吃饭时捡出稗粒,本是一件小事,曾国藩为什么会因此而对他的这位亲戚产生“恐子之见异思迁”的忧虑呢?(2分)18、文章在写这位亲戚初来时,为什么要强调他的“行李萧然,衣服敝素,对人沉默不能言”呢?(2分)(三)现代文阅读(25分)乡关何处余秋雨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

6、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

7、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在楼壁上的这首诗很为赞赏,认为既然有了这样的诗,自己也就用不着写了。我觉得,高傲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他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因为在这一点上,李白深有共鸣。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会背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几十年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