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ID:29704612

大小:88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学习·探究区课前自学课堂互动【主干知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历史条件: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2.过程(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1949年10月1日上午,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

2、)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材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问题:(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主要指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背景:194

3、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3.意义: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宪法的过渡状态。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

4、关。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5、什么?它是如何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3)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一届政协召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权组成上得到充分体现。2.职能转变(1)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2)1954年12月,二届政协通过新章程,进一步明确今后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进入

6、一个新阶段”解读: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为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82年又将其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材料材料一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

7、,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问题:(1)第一届政协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在1954年以后有何变化?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1.背景(1)历史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中共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3)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4年宪法。2.内容: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别建立不同级别

8、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力。3.创建与发展:从1947年到1998年,全国共建自治区5个,自治州、县(旗)150多个。4.意义: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又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自治机关主要由本民族人员组成;享有广泛的自治权等。(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助于贯彻国家的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