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41833
大小:160.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2-21
《《高压氧的副作用》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压氧的副作用 人类由于长期生活在地球上,已适应了在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呼吸空气(含氧气21%)。一个大气压和空气已成为人类最佳的生活条件。因此,环境的气压过低或过高,氧的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人体有不良的作用。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由于高气压、高浓度氧的本身或操作不当,使人体遭受损伤;称为高压氧副作用。包括:气压伤、减压病、氧中毒等。气压伤 人在一定范围的高气压环境中,由于:①人体受压均匀;②体内空腔脏器(消化道、膀胱、肺、中耳等)均与外界相通;③人体组织和实质性脏器具有不可压缩性(
2、水是不可压缩的,机体脏器含水60%-70%,也具有不可压缩性),使得人体不会被气压压伤。人体不同部位或体内外受压不均匀,出现压力差,压差大于1/16个大气压力(6.3kPa、47.5mmHg),即会引起组织充血、水肿、变形等改变,造成疼痛和损伤。临床上把这种损伤称为气压伤或机械损伤。气压伤多见于体内空腔脏器与外界相通的管道狭窄或闭塞;潜水、沉箱作业或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操作失误,在体内不同部位之间造成压力差。 一、中耳气压伤 中耳气压伤是高压氧治疗时,最常见的副作用。中耳是一个空腔,称
3、为鼓室。鼓室的外侧面被鼓膜与外耳道隔开,其它各壁均覆盖着粘膜。中耳(鼓室)并非死腔,它是由咽鼓管与外界相通(图12-1)。咽鼓管一端开口在鼓室,另一端开口在鼻咽部,下鼻峡的后方。由于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呈豁口形,其前方又有一个肉阜阻挡。使得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很像“活瓣”,平时关闭,只有在吞咽时才开放。 【病因】 本病见于:①上感、伤风、鼻炎等引起鼻咽部及咽鼓管的粘膜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造成咽鼓管的堵塞;②鼻咽部的息肉、咽部淋巴组织的增生、下鼻峡肥厚等堵塞了咽鼓管口;③在升压和
4、减压过程中病人不配合(精神病人、婴幼儿等)或不能配合(昏睡、昏迷病人等)作吞咽、张口、咀嚼、捏鼻鼓气等动作(称调压动作);④氧舱加压速度过快,病人还没来得及作调压动作,外界的压力已将咽鼓管口的“活瓣”压紧,不能开放,压差过大还会将活辩压人管口内。当压力差大于12.0kPa(90mmHg)时,即使做捏鼻鼓气动作也难将咽鼓管口打开。【发病机理】由于上述原因,在加压过程中外界压力增高,因咽鼓管不通畅,外界气体不能经咽鼓管进入鼓室,造成鼓室内压力低于外界,中耳(鼓室)处于负压状态(很像拔火罐),使得鼓膜内陷,鼓室内的粘
5、膜充血、水肿、渗出等改变,减压过程中外界压力降低,鼓室内的气体又不能及时的从咽鼓管逸出,鼓室内又成正压状态,使得鼓膜向外膨胀,鼓室内粘膜受压而缺血。鼓室内外的压力差大于1/16个大气压力(6.3kPa、47.5mmHg)就会造成鼓膜及鼓室粘膜的损伤。【临床表现】 中耳气压伤多发生在第一次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加压时常见并且较减压时症状明显。绝大多数病人均发生在升压初期,当鼓膜内外压力差在1.3~4.0kPa(10~30mmHg)之间,主要表现鼓膜内陷,病人感觉耳堵、胀、听力减退。当压差达7.8kP
6、a(60mmHg)时,除鼓膜内陷外,鼓定的粘膜充血、鼓膜充血、耳痛。当压差达到1.3kPa(1.00mmHg)时病人感耳堵、耳鸣、剧烈耳痛,难以忍受,鼓膜有广泛充血,鼓室内有渗出液。当压力差越过 15.6kPa(1.20mmHg),可造成鼓膜破裂。鼓膜破裂时病人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耳痛及听力同时消失,耳内有一膜温热感觉(系血液流人鼓室和乳突小房),接着有血性分泌物从外耳道流出。中、轻度病人的耳痛、耳堵、听力差一膜持续2~3天,偶尔可伴眩晕及耳鸣。 高压舱减压时,由于外界压力逐渐降低,鼓室内压力相对的
7、增高,鼓膜向外膨出,病人的双耳听力逐渐减退(听外界声音越来越少)同时耳内发胀及充塞感觉,当鼓室压力超过外界1.3kPa(10mmHg)以上时鼓室内气体可冲开咽鼓管口排出,病人听到气体逸出的水抱音和鼓膜复位声,同时双耳胀感消失,听力恢复,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然后随船压继续减低而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舱压减到零。但由于上述病因引起咽鼓管口堵塞,影响鼓室内气体逸出,当鼓室内压力高干外界2.0kPa(15mmHg)以上时,病人会出现耳痛、耳鸣、听力减退。 【诊断】 有鼻咽部急慢性炎症病史;在进行高
8、压氧治疗或潜水、沉箱作业时,耳痛发作;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破裂、渗出等。一般确诊不难。 【治疗方法】 1.一般有耳痛及听力减退,鼓膜充血者可以暂停高压氧治疗,休息2~3天,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待症状消失,鼓膜充血改善,再酌情继续进行高压氧治疗。 2.鼓膜穿孔病人可先清除外耳道分泌物、血痴,然后松松绪一消毒棉球,外耳盖一纱布,保持干燥,使用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