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ID:29547109

大小:77.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浙江胡显明[复习范围]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应该从经济典章制度、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中心的转移这几方面入手。经济典章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包括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赋役制度按内容可分为以人丁为标准的赋税制、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的赋役制和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我国传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农业的发展方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以及重大的水利工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包括各朝代的国内贸易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情况,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以及破产。经济重心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北

2、向南转移,注意从秦汉到明朝经济中心的变迁。[命题趋向分析]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因此近年来高考对古代经济史的考察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近三四年来,在中国古代史考察中的比重已超过40%,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内容在考察中,题型上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辅,但随着高考改革,综合化趋势必然加强。对这部分内容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古代农业的考察要注意与当前的三农问题紧密相连,内容上有关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制度、水利工程都是重点,与世界史相关的土地问题也应高度重视

3、;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大量农作物的引进、推广;古代人口、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古代经济制度的创新;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等。备考时应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复习目标建议]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复习时要注意把握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如汉、唐、明、清前期统治政策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经济发

4、展;国内各族人民联系加强,对外交流加强;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人口的迁移。3.加深对土地兼并现象的认识。认清土地兼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势力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引发农民战争的基本原因。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力图通过变法抑制土地兼并,但都归于失败,更多的是在农民战争之后,得从解决,这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社会现象。[专题阐释]一.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l.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3.秦朝:实行土

5、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4.唐朝:唐太宗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5.清朝:康熙帝曾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耕种的人所有;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雍正带时,又实行“推丁入庙”、征收“地丁银”。这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6、。(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两汉的编户制度;唐朝在隋的基础上的租庸调制;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内阁首铺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田。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原因1.表现:农业上,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增多、耕作技术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增多等方面进行说明。手工业上,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作坊规模的变化、生产品

7、种、技艺和分工等要素进行分析。商业上,可从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和港口等要素进行分析。2.原因:政策上,统治者制定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对统治政策进行了调整。科技上,劳动人民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兴修水利,减轻了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同时,对外交流的农展,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的作物品种、生产技术和工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古代经济

8、重心的南移过程:商周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