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2364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3.7《记念刘和珍君》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师导入: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豁达果敢,机智诚朴,如戟似剑,纵横文坛,天下无敌手!今天,让我们沿着巨人的足迹,重温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感受先生的悲痛和愤怒,来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出示投影1)师:记念刘和珍君?文章中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件?反映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跳读,找一下主要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3分钟左右)(如果学生找到第一部分预定全年《莽原》,就直接出示投影2;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给他们提醒: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这样学生
2、就能迅速找到第三部分,分析完第三部分,再出示投影2进行分析。下面是第一种情况)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我们课下还要多读,下面我们一起来揣摩研习这篇文章。回答我刚才的问题。生1:文章第一部分中说她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师:《莽原》是谁主编的?它内容如何?(文章下面有注释)生1:鲁迅主编,是进步刊物。师:刘的生活如何?生1:艰难。师:然而她却“毅然”定了“全年”的,能反映出刘追求什么?生1:进步,真理。师:他们相识的经过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通过什么事
3、件认识的?生2:第三部分。起初不认识。她被校长强行开除后,有个学生告诉鲁迅的。师:校长的势力如何?在校长面前她退缩了吗?反映刘怎样的性格特征?生2:“一广有羽翼”,势力很大,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面对迫害,而是奋力反抗,表现了她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师:鲁迅先生本以为这样的人应该是“桀骜锋利”的,有河东狮吼,孙二娘式的人物。是这样的吗?能表现刘怎样的性格特征?生3:不是。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出她是一个温柔和善的女子。师:她只是笑吗?好象后文写到了她的哭泣,为什么哭?生4:“虑及母校前途”。师:母校曾
4、经对她如何?生4;开除。师:虽然这样,她一想到母校的前途就“黯然至于泣下”,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台湾的一位学者把顾炎武的思想又向前推了一步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反映刘怎样的性格特征?生4:热爱母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母校的发展应该有我的一份责任。(出示投影2进行总结)师:然而1926年3月18日,始终微笑着的温和的刘和珍君,死掉了!然而1926年3月18日,有强烈责任感的刘和珍君,死掉了!然而1926年3月18日,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刘和
5、珍君,死掉了!(语速放慢,有感情)(出示投影4)这是游行请愿的人群,刘就在队伍的最前面。下面我给大家朗诵一下文章的第四部分,同学们注意,反动政府及流言家对死难者是什么认识?(师有感情的朗诵)师:反动政府及流言家对死难者是什么认识?生5:反动政府称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出示投影5)师:如果是暴徒的话,她们还是好公民吗?那么政府开枪打死她们还有责任吗?生6:政府不仅没有责任,而且做得非常对,她们死有余辜!师:什么样的人才“受人利用”?生6:愚蠢的人或不明事理的人师:回答的很好。她们是愚蠢的人或
6、不明事理的人,她们的请愿就是无理取闹,她们被打死是活该!鲁迅先生对反动政府的凶残以及流言家的下劣心情怎样?(出示投影5)(学生齐读一遍,注意红颜色的字)惨象是如何造成的?流言又能说明什么?生7:惨象代表着武力的镇压,流言说明思想上的控制。师:回答的很好。武力伤害的是人民的身体,流言钳制的是人民的心灵,比武力还要可怕千百倍!先生对此怒不可遏,吼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生8:短小,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师:我觉得之所以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7、,除了句式的特点外,还运用了修辞?“沉默呵,沉默呵!”在这里重复吗?(生沉默。师反复读,读出感情的变化)感情有变化吗?生8:有变化,愤怒一次次膨胀,好像要爆炸一样。师:很好。既然能表现愤怒之情不断加深,那么看起来就不重复,那么它在修辞上叫什么?生8:反复。师:还用了其他修辞吗?生8:反问和对偶。师:哪里是对偶?生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师:对偶的特征是字数相同、句法结构相同或相尽。这里前后两句自数不相同,但结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能够把它看成不是很严格的对偶。如果从记叙、抒情和议论这
8、三种表达方式来看,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生9:抒情和议论。师:你能帮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吗?生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已”“尤”程度副词的运用,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愤怒;“目不忍视”“耳不忍闻”说明了作者对死者的无限哀伤和深深的惋惜之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发展前途的观点,鞭辟入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