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1 人生的境界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高三语文 1 人生的境界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ID:29306329

大小:6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8

高三语文 1 人生的境界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_第1页
高三语文 1 人生的境界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_第2页
高三语文 1 人生的境界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 1 人生的境界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锦囊一、《人生的境界》的结构思路1.文字阐述全文论述的是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第一部分(第1节),先指出哲学的这一任务。第二部分(2—7节),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第三部分(8—12节),在前边阐述的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2.图示表述二、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札记(戴建华)冯友兰先生(1895—1990),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

2、人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堂奥。人们还感叹,冯先生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你不会不明白①。然而,饶有意味的是,相较于冯先生的博大精深,纵使他深入浅出,要真正“觉解”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人生的境界》一文就甚具言辞简约、意蕴遥深的特点,爰作读书札记,聊供参考并资谈助。一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冯友兰先生长眠于斯。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两行文字:“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三史”即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

3、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即指《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这六部书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当时处于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所谓“贞元之际所著书”,《易经》上说:“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代表春夏秋冬,贞下启元,意味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会到来,而历史恰如冯先生所逆料。他进而想到,《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简言之,就是“旧邦新命”,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足以当之。“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②。所谓“旧”,就是文化悠久;所谓“新”,

4、就是重振复兴。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冯先生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发扬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也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③。这就是所谓“阐旧邦以辅新命”——把中国古典哲学中本身具有的永恒价值阐发出来,使之大放异彩,这就是冯先生毕生的使命。二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它的作用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④。换言之,从理性的角度看,哲学的思考体现了最高层面的思想,它要求

5、尽力达到“极高明”的境地;而从功用的角度看,哲学又要通过自身让人们了解人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生活,这就要求哲学所讲的内容切近人情,即古人所谓“道中庸”。庸言庸行,人人可知可为。冯先生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新哲学,体用兼备,本末一贯,是中国哲学固有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新原人》一书中,冯先生专用五章的篇幅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人生的境界》一文,正是对上述论断的浓缩和总结。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境界又如何划分?冯先生首先告诉我们,这要在明了哲学的价值后才可能

6、回答得不肤浅,这是高屋建瓴,是“极高明”。那么如何“道中庸”,让人人都明了呢?冯先生就从“觉解”入手,解是了解,觉是自觉,“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若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⑤。而“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于是顺理成章地产

7、生了不同的境界三冯先生认为,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谓判然有别。所谓自然境界,就是顺性或顺习而为,但并非一种原始或混沌的状态,借用古人的话说,不是“无知无欲”,而是“少知寡欲”,不是“不识不知”,而是“不著不察”。也就是“觉解”不足。功利境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趋利避害,且抱为己的目的。冯先生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用旧日的话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取’;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与’。在功利

8、境界中,人即于‘与’时,其目的亦是在‘取’;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与’。”⑥这就把二者的区别简要地勾勒出来。如果说自然境界有智愚巧拙,功利境界有得失利害,道德境界有荣辱毁誉,那么,天地境界就连生死物我也不复存在,所谓“超理智”“超道德”,意义即是在此。冯先生最为看重天地境界,说他平生立说,什么都可以丢,惟独天地境界不能丢。先生让人自觉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