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31805
大小:1.92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2-16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自主复习+考点演练+真题集训 第5章 第1节 第2讲 文言虚词课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节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实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叹词以及兼词等,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非常灵活,对于文言虚词应该掌握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考试说明》明确划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
2、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是相对于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对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而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意义和用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介词,趁着,趁机。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D项,“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答案】D【参考译文】龙泉多高山,它西南方向一百多里的各山
3、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箕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方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向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就像大海一样苍茫而无边无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着酒具来喝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4、…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在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大旗准备好战鼓,磨砺兵器,率领军队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自己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解析】本类题答题前,首先将选项中的句子代入原文,联系前后文理解其含义,从而具体区别加点虚词的含义。A项,“为”意义不同,分别为动词,担任;动词,成为。B项,“之”意义和用法不同,分别为结构助词,的;代词,河水。C项,“所”意义和用法不同,分别为名词,住所;代词,与动词相结
5、合组成名词性词组。D项,“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均为介词,凭借、用之意。【答案】D【参考译文】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他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嘉庆二十四年,陶澍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对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理清了。临江的地区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并鼓励人们捐了几十万两黄金,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没有流离失所。又因为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水流经的
6、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担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他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根据
7、虚词的特点和设题规律,应对虚词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其数量的有限性,我们不妨进行研究性地学习,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备考时,将每个虚词的用法整理出来,全面掌握。2.根据其使用的灵活性,我们不妨借助于多语境来理解。对于一个虚词的一个重点用法或意义,我们要从课本中举出多个例句,通过熟悉的语境来整体理解和掌握,切忌死记硬背。3.答题时,树立“双尺度”意识。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善于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去辨析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切忌单一标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