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

ID:29011140

大小:36.7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5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_第1页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_第2页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_第3页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_第4页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崔明德信息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日期:2013年3期摘要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关注、认真思考和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及思想观点,对我们正确处理当今民族关系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民族问题无小事,要积极而稳妥地处理好民族关系。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中国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之一,中国是处理民族关系较好的国家之一。战争与和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互信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要深入加强民族互信教育,大力倡

2、导各民族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见。妥协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处理民族关系需要以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为前提的互相妥协。“汉化”与“胡化”是中国民族关系历史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中国民族关系内容丰富,范围很广,需从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各民族都要积极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认识民族关系观点意义一、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代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我们常讲的汉唐盛世,常说的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比较和谐的民族关系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著名

3、的政治家唐太宗在和大臣们讨论问题时,就明确说,他一生最关心的、朝思暮想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庄稼的收成,二是民族关系。这两件事解决好了,是他最为高兴的事情。唐太宗之所以把这两件事情看得那么重,这是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庄稼是丰产还是歉收,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稳定。简单地说,农业丰,人心安,国家稳。而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边疆能否稳定,边疆能否稳定又直接影响着中央政权是否稳固。唐太宗之所以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大业,并不是偶然的,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有三条:一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以减

4、少重大决策的失误,即纳谏。对政治家来说,纳谏最需要的是肚量。二是他特别会用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尤其是重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精英,甚至一度出现了“重夷轻汉”的倾向。这些少数民族的精英为唐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战争中,他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为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对前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大都封为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就有一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占当时五品以上官员的一半。另外,唐太宗的21个女儿,就有8个嫁给少数民族,占38%。三是他很会处理民族关系。唐太宗在处理

5、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值得我们总结。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唐太宗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比如,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率众内属”后,唐太宗对他非常器重,委以重任(封其为左骁卫大将军、交河道行军总管、毕国公、兼鸿胪卿等官爵,典卫屯兵)。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颉利可汗的族人)在跟随唐太宗出征高丽时,为流矢所中,唐太宗把口贴在他的伤口处,亲自为他吸取淤血。突厥贵族契苾何力在跟随唐太宗出兵高丽时,在白崖城被刺客高突勃刺伤,唐太宗亲自为他敷药。唐太宗死后,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为

6、了报答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都主动请求为唐太宗殉葬。在唐朝做官和到唐朝朝贡的数百名少数民族听到唐太宗去世的消息后,都悲痛欲绝,有的剪去头发,有的拔出佩刀在脸上乱划,鲜血直流,有的割掉耳朵,血流满地。从这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更是朋友。在朝廷上,他们是国君与大臣的关系,在私下里,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由此更能保证当时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  二、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观点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民众都对

7、历史和现实的民族关系做过深入思考和深刻阐述,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思想观点,有些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如“四海一家”、“天下一统”、“抚之在德”、“亲仁善邻”、“以水洗血”(以德报怨)、“偃武修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因俗而治”、“夷狄亦人”、“爱之如一”以及“推诚布信”等思想观点,其中“大一统”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一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这一理论最晚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萌芽,战国时期已经定型。在《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就出现了“大一统”的概念,《诗经》中所说的“

8、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体现了“大一统”观念。到秦汉时期,大一统理想不仅变为现实,而且成了主流思想,即董仲舒所概括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此后,大一统观念成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理论基础,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都要强调、追求和实践大一统。汉族政治家在追求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治家也在追求大一统。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政治家实现过大一统,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