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话题:休闲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天人摘要:传统命题总是需要从时代角度,给予不断地重新挖掘和阐释而发现其“活”的精神。通过对“天”的破解和天人相“合”之条理与层面的梳理,揭示“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关键词: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价值现代社会一、引言:天之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天、敬天、畏天,是主流和基调。源远流长的“天”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换言之,对中国精神的任何一种认识,事实上都要诉诸“天”这一核心概念。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天,颠也。至高无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虽不言,却是万物得以生长、孕育的源泉,赋予宇宙以无限生机;“王
2、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天是百姓生计的基础和依靠,是黎民生存最重要的目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是决定人的生死穷通的决定性力量,它在冥冥之中主宰操纵着人的命运。既然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里面“天”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含义,那么,“天”作为人与世界存在之本源就具有超越一切和统摄一切的功能,同时,它也对人的世界具有一种“示范性”力量。二、何谓“天”?何谓“人”除了”天”这一概念之外,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还有深厚的关于“人”思想。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探究“天人之际”,揭示“天人合一”的价值意蕴,关键在于把握“天”的含义。“天”的破解是诠释
3、和展现“天人合一”命题的突破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天”有不同的理解。如任继愈先生认为“天”有五义,即: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天”有五种含义,但是冯先生的“五义说”则有别于任先生。冯友兰先生说:“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而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则把中国哲学
4、史上的“天”的涵义归纳为三种:“①主宰之天(有人格神义);②自然之天(有自然界义);③义理之天(有超越性义、道德义)。”对于“天”的概念,本文同意冯友兰先生的“五义说”。而对于“人”的认识,学界则认识较为一致,认为它的含义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现实中的认知主体或实践主体;②价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既然“天”与“人”分属于不同主体,因此,在道德层面上对它们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天”,它的职分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之所以生成万物,
5、既不是上帝和神的体现,也不是人为的结果,自然界的运行并不是像人那样有所作为(“不为而成”),也不是像人做事那样有一定目的(“不求而得”)而对于“人”,它的职分则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天君”指人心,“天官”指人的感觉器官,“天情”指人的喜怒哀乐,这都是自然赋予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的基本立场仍是天人合一。三、何谓天人合一既然“天”与“人”拥有不同的职分,那么哲学家们对“天”与“人”关系的理解也不一致。有的哲学家强调二者有分有合,接近辩证统一的观点,有的哲学家则过分夸大天人合一,表现出抽象化
6、的倾向。由此,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形成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天人相分”;二是“天人合一”。哲学家们在思考天道与人道的问题时,不大注意双方的对立面,而特别注意双方的统一方面,也就是“天”与“人”具有合一性。但是,关于天道与人道究竟是怎样合一的,遂形成各种类型的天人合一观。对此,本文仅简单梳理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事实上,仅就儒家而言,不同大儒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一)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说明人能动地从自我出发
7、,寻求尽心知性以知天。《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追求和掌握人本来具有的善良本性,由此出发,返求诸己,就可以认识自己身上的仁、义、礼、智等善性。可见,人与天相通。认识自身的善性,也就可以知天了。保养自身的善性,也就是事奉天了。《荀子·乐论》曰:“乐者天下之大齐。”“大齐”就是指完全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与客的统一。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对孔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改造,提出“天人感应”说。他说:“天也有喜怒之气,哀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