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46324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糖尿病护理家园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糖尿病护理家园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杨惠(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401520)【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护理家园模式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以入院时间顺序为依据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糖尿病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糖尿病护理家园健康教育,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尿糖水平恢复正
2、常时间和糖尿病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糖尿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糖尿病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糖尿病护理家园模式可有效改善临床护理效果,临床价值显著。【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家园;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306-02糖尿病是由于机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能力障碍等原因导致的一种代谢性慢性疾病,会对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出现生理功能障碍或者袞竭[1]。木次研究中出于对糖尿病护理
3、家园模式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组护理,并对比分析了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糖尿病患者,共计抽取其中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糖尿病病史1〜18年,平均病史(5.4±0.7)年;患者年龄44〜89岁,平均年龄(63.2±0.5)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
4、19例;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病史1〜19年,平均病史(5.3±0.6)年;患者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3.4±0.6)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糖尿病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糖尿病护理家园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措施为:(1)目标制定:首先根据患者不同特点,为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活动计划,对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的内容、吋间、地点和讲师等情况进行进一步明确,选择一个较为适宜
5、的上课地点,要求符合患者的心境,较为舒心,保持通风状态良好,干净整洁,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相关知识、治疗和生活期间的注意事项、饮食和药物应用计划等,鼓励患者在应该认真的做好相应的记录,对自身的病患特点有充分的了解。(2)加强病情的监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吋的监控,定期进行血糖水平定量监测,发现异常问题的吋候应该及时提出奋效的解决措施,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血糖值和就餐后的血糖水平,制定相应的问卷进行调査,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分期给予调查,便于对干预效果的反馈进行了解,以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对患者的学习产生
6、积极的促进作用。(3)心理健康干预辅助:加强与患者在日常治疗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年纪大患者的心理干预要特别的耐心,并保证做到长期坚持,对同一知识可以进行反复的讲解,并实施必要的理解[2-3]。1.3观察指标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血尿糖水平恢复正常吋间和糖尿病治疗总吋间、对糖尿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1.4满意度评价方法在糖尿病治疗结束后采用不记名打分方式调查糖尿病健康教育患者的满意度,100分为满分。60分以下为不满
7、意,6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上为满意[4】。1.5数据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结果2.1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接受临床干预后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为20.5%;在接受临床干预后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为2.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o2.2血尿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糖尿病治疗总时间对照
8、组患者在干预后(9.67±2.40)d血尿糖水平恢复正常,该组糖尿病治疗计划共实施(16.95±3.24)d;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7.13±1.24)d血尿糖水平恢复正常,该组糖尿病治疗计划共实施(12.08±2.36)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