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28443
大小:59.5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生态·生活·生命——儒家经典与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生活•生命一一儒家经典与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向慧河北大学哲学系2017年8月26~27日,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河北大学哲学系承办的中华孔子学会2017年年会在河北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生态•生活•生命儒家经典与生命哲学”,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对儒家经典及历代儒者思想中的生命哲学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围绕儒家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社会生活、生命陶养等方面的作用展开了广泛探讨。一、儒家经典中的生命哲学与自然观在儒学的萌芽和发展初期,就已经展开了对于生命的追索,与会学者集中梳理丫汉代之前儒家经典屮所呈现的生命哲学
2、和自然观,并以此为切入点,重新诠释了早期儒家的思想风貌。华东师范大学陈赞教授在回溯西周嫡庶之制的基础上,强调了亲亲、尊尊是西周王制的两大精祌基础。他以丧服制度为切入点,结合宗法、封建、疝制等方面,分析了亲亲尊尊之义在《周礼》中的体现,并指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与其冇对应关系。北京大学孟庆楠副教授从《诗》的创作与结集过程、《诗》的应用与教习、《诗》教与立德的关系、王官以《诗》培养徳行的确立等方面,梳理了四周春秋时期《诗》的经典化过程。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将孟子哲学中的伦理选择归纳为三种模式:孟子的论证逻辑是从抽象的“不为”“不欲”到比较具体的“可欲之善”,再引申至更具体的伦理道德价值;对伦理道德观念
3、与非伦理、非道德及反伦理、反道德的观念进行比较,论证伦理和道德是值得选择的价值;区分和决断“义”“礼”与“利”“生”“食色”。他强调,孟子对人先天拥有的伦理道德能力持肯定态度,并主张在道德践履中进行道德修炼,以克服“能而不为”“知而不为”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副研究员从《中庸》的性命思想入手,重新解读了《中庸》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他认为,《中庸》中“命”的下贯与“性”的生成,体现了天道下贯的过程,为本体论;“性”之功用的展开体现了人道上通的过程,即工夫论,所以《中庸》是一部思想体系非常完备的著作。二、宋明理学中对生命问题的阐释宋明时期,儒者对生命哲学的探究与讨论十分丰富。与会学者主要
4、围绕阳明及阳明后学、程朱一系以及张载哲学中对生命问题的阐释展开讨论,尤以讨论阳明心学者最为集屮。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以阳明心学的实践性为切入点,澄清了以往研宄中的三个问题:阳明所谓“心外无物”并非玄想的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维度的问题,应与“主观唯心主义”区分开;“良知”木体不是一己之私物,其公共性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本原根据;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是阳明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强调了公平正义原则的普遍性,是对儒学传统思想的创造性继承。河北大学李振纲教授以四句教为线索,以本体处、发用处、明觉处、躬行处阐释王阳明良知本体论展开的四个理论向度,从而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生命意蕴,肯定了良知的绝对性、
5、经验性、明觉性和实践性。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探讨了张载《西铭》所构建的理学新语境及生命哲学底蕴。他认为《西铭》借助了易学的语境,以天道性命的贯通为基,全篇着眼于“我”作为三才之一的角色承担,对当今处理生命存在与他者的关系有启发意义。山东大学翟奎凤副教授集中探讨了朱熹及后学对《大学》“至善”的讨论。朱熹在论述至善时突出了具体实践和修身工夫,将其作为三纲领的指向;其门人及后学将“天命”“中和”“皇极”等范畴作了关联性探讨,丰富了“至善”的内涵。三、当代新儒家对生命意涵的探讨对生命本体、生命实践、生命境界等问题的思考,是当代新儒家在重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普遍关注的主题,也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6、。沈阳大学韩立坤副教授认为方东美将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核心。在梳理方东美关于儒家形上学的两大特色、三大原则和四大要义理论的棊础上,阐释了方东美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生命本体)、宇宙观(机体宇宙)和人性论(价值融贯)。贵州师范大学陈群博士探讨了徐复观儒学诠释中的生命之维,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徐复观以“道德性的人文主义”定义儒学的基木特质;将生命实践视为理解天命观念的关键;强调“以仁摄智”,以道德实践作为构建儒学知识论的目的。首都师范大学陶悦副教授总结了牟宗三对生命境界的关注与思考。牟宗三着重以境界论为进路,解决中四方哲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强调境界的层次性,更注重境界的终极性;突破“以
7、中释中”的局限,以“以西释中”的方式阐明境界问题。U!、当代生活中的儒学精神儒学凭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刚健厚德的哲学精神,依然在当今社会散发着活力。与会学者从多角度诠释了儒家思想对W人生活、中国社会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意义与启示。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将“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比喻为生活中的加减法,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他结合儒家的核心思想,提出在为学方面,既要不断积累知识,同时也要减损既成知识所带来的思想限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