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18482
大小:63.0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7
《古代壁画中的“祈雨图”及有关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壁画中的“祈雨图”及有关问题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山西、陕西两省保存元代以来的“祈雨图”壁画,并就画面构成与莫高窟壁画中的“祈雨图”作了比较,认为山陕古代壁画“祈雨图”受到唐以来同类题材壁画影响。[关键词]壁画;祈雨图;图像学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18-04山西、陕西古代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有多幅“祈雨图”,与敦煌壁画有关祈雨的壁画对比讨论,对我们研宂古代祈雨与宗教的关系及壁画的风格等有P示作川。一、山、陳古代壁画中的“祈雨图”(一)洪洞水神庙“祈雨图”壁画水祌庙位于山西省洪洞县霍山南麓,俗称明应王殿。始
2、建于唐代,元大德七年(1303)毀于地震,延?v六年(1319)重修(见图1)。西壁为“祈雨图”,明应王坐在龙椅上,头戴通天冠,饰有云宝珠,身着绛色纱袍,腰系玉带,握笏正坐,双目圆睁,似在倾听,显得威严而气势非凡。身后及两侧有侍吏、玉女等执幡、伞、团扇等胁侍围护。明应王前面两隅有四位官吏执笏恭候。阶前当心,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青色长袍的官吏正在跪奏祈文,祈求明应王幵恩降霖。各官所着长袍有红、黄、灰、褐等各色,摩肩接踵,祌态虔诚,风度翩翩,画面人物无论男女形象生动,面相各不相同,人物众多而不混乱,显得错落有致,场面豪华(见图1、图2)。明应王为东汉陈??之二十二世孙,福建福州明应王庙在唐元和后始
3、立,唐元和间立碑屮有“心游坟典,性爱山水,身息宿猿之洞,门临落景之坪”等语。《八闽通志》:“庙在乌石山之西。王姓陈氏,按庙碑云,汉太邱长??二十二世孙也。旧隐是…,没而灵显。唐元和后始立庙。郡人凡水旱疾疫必祷焉。大中时,观察使罗让祷雨立应。咸通中,观察使李播运饷湖湘,亦获阴佑。至闽王审知乃表其事,封宁远将军,进武宁侯,增至显应王。五代唐长兴三年,改服远昌运王。后五年改振义保成王。又十年改贞固安吉王。后地归吴越,封宣威感应王。宋熙宁八年改封今号。”可见,明应王在唐代已被供奉为住“水旱”的神灵。需要补充的是,明应王的始祖陈??,东汉时期在其乡里颇有声望,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
4、冇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东汉灵帝时,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A有贤人焉。”汉灵帝派人查访,是退隐的陈??常率子孙和号称“八龙”之一的荀叔等人游于许昌西湖。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可见,明应王庙及其壁画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对雨水和收成的祈求,也隐含着对社会公正和德行的期盼。东壁为《龙王行雨图》。绘在东壁屮部,与西壁的“祈雨图”相互对应,构成明应王殿内的两幅主体画。画面布局、人物与西壁“祈雨图”近似。图的上方,鬼卒骑在龙背上,缥缈于云雾之间,后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各显其能,闪电在深沉的画面上斜划出一道银河,黑色的行龙隐现于翻滚的浓云中,大
5、雨向东南洒下,竹木在风雨中摇曳,整个画面气势壮观,把自然界的变化巧妙地进行了神话般的构拟摹写,十分富于想象力。(二)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有狐突庙“祈雨图”该“祈雨图”非常清晰。鬼卒为前导,龙王为扈从,电母雷公、风婆雨师各持法器作法,夜叉举伞罗,狐突端坐伞下,左手执杯,右手扬拂,作施雨状。献殿内一通乾隆时期的碑,也给出了文字的证据:“每遇旱魃之年,邑侯之来守是邦者,往往率诸父老祷雨于斯,随求随应。”狐突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晋怀公即位,其叔重耳为躲避迫害外逃。重耳避难外逃时,狐突令二子狐毛、狐偃随行护卫。晋怀公以死威逼狐突欺骗二子挟重耳回国,狐突直言“父教子贰,何以事君”一口
6、冋绝,之后被晋怀公拘捕杀害。后来,重耳冋国即位后,厚葬狐突于狐氏戎境内少阳山(今交城县境内马鞍山,当地人也叫狐爷山)。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后人在其封地(今山西清徐、交城一带)建庙祭祀。在交城、清徐的一些地方,每遇天旱,乡民们便要到狐爷山、狐突庙祈雨。据说,上狐爷山、狐突庙祈雨非常灵验,每次祭典时,总有一只蝴蝶飞来落在狐突庙供桌上的盘子里,祭典完后蝴蝶就飞去。每次下雨后,乡民还要上狐爷山、狐突庙谢神(亦称谢雨)。谢神时,人们全体出动,仪式隆重,有锣鼓、社火等,并且站在谢神队伍中间的那个人,胳膊上挂满布条,直仲着一直走上狐爷山、狐突庙,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狐突的恭敬之情、虔诚之意。(三)
7、武乡洪济院“祈雨图”壁画洪济院位于武乡县城西30公里的故城镇东良候村。此院坐北朝南,主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造,雄踞于1.5米高的石基之上,飞檐斗拱,明柱彩椽,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南殿妞阔3间,进深六椽,悬山式造,门上有“永沐甘霖”匾额一块;东、西两厢各有廊房7间,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完整统一。寺南殿有壁画12幅,绘于元皇庆二年(1313);正殿内壁画48龛,绘于明成化六年(1470)。其主体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