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05403
大小:56.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政治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政治课堂李志梅河北省曲周县电教仪器站057250摘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木、以人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完善我们的政治教学。关键词:宽松课堂趣味课堂无痕教育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己经“发现”了的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主
2、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地丧失。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掘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政治教学事半功倍。教法运用是否得当,影响着政治教学质量的高低。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完善我们的政治教学。一、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更宽松首先,宽松课堂必须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木技能的牛.成。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快速准确地理解,能将新知识快捷地转化为基木技能,能运用基木技能去解决基木问题,最终
3、形成“会学”的好习惯,创造性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其次,宽松课堂必须体现学生由传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再次,宽松课堂必须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标志和成功标志。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科学的态度、可控的理智情感。二、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更有趣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宄授课艺术。1.语言表达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
4、。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理论分析简明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冇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冇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
5、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有关政治理论。3.教学手段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运用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并适当使用传统媒体,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得懂、记得牢,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政治知识。三、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如春风化雨,了无痕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
6、内心要求。”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课必须追求“无痕”的教育境界,即隐蔽思想道德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更多来自于耳濡目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生存的空间,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的言行,都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同吋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墙壁草木开U说话,帮助教育,把道德概念、道德标准物化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健康的道德氛围中感受熏陶,感悟道德的内涵,在‘无心插柳’的态势中渐向‘柳成荫&rsqU0;的教育意境过渡,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
7、声的效果。”以上是课堂教学最佳效果的综合体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M的教学步骤、不同的策略和思维方式,以期达到这样的最佳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课教法必须继续得到优化。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不协调的方面,最人限度地发挥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参考文献[1】孙天正教师素质理论丛书:语言行为卷.城市出版社,1995。[2】张学曾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