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加坡华人的种族关系与政治文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加坡華人的種族關係與政治文化ChineseEthnicityandPoliticalCultureinSingapore出處:JohnClammer,TheChineseinSoutheastAsian,MaruzenAsiaPte.Ltd.,p266-p281譯者:地89乙李詩萍485230728引言華人在東南亞的所有國家中其文化和種族上均為少數民族,其中只有新加坡一個特例,華人佔了總人口的76%。大部分有關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研究,無法避免地都會提到少數即多數族群相互關係的架構,尤其是當那些研究與政治經濟因素有關時。然而新加坡卻提供了一個十分不同的情況,華人不但不用
2、受到多數民族的強迫去順從其要求與壓力,其本身即為多數民族,並設立了許多標準讓其他族群遵從。這篇簡短的論文為一初步的探討此種情況所產生的結果,並指示出一些地方對往後的分析或許有所幫助。此論文將研究華人之種族身份與新加坡複雜之種族社會、新加坡之政治文化及華人社會組織之國家經濟的關係。尤其必須去探究華人雖為多數,卻要在現世複雜的種族情況及廣大的非華人地區的背景中建構其國家文化。其結果即種族內部關係,共有身分,語言及經濟行為都將為重要主題。新加坡的華人社會:背景雖然新加坡的華人為人口上的多數,但其在文化上或語言上卻非同性質的。華人的人口常呈高度分層,而在新加坡此階級的形成只在
3、於語言的界線。新加坡可見主要的中國方言族群如下表所示;而在各個方言族群內的次分類常是依據其在中國的祖籍地。方言種類使用者人數佔總人口的百分比福建話43371830.0潮州話24647817.0廣東話21764015.1海南話744985.2客家話665974.6福州話142321.0興化話78660.5上海話72730.5Hokchia64430.4普通話12750.1新加坡的華人社會對其他族群採對立態度(馬來人、印度人…),而各個中國方言族群對其他方言族群亦採對立態度。為何這樣的方言族群仍堅持於自身封閉的身分關係,是我們將提出的一個問題,其不僅在於直接的種族問題(即
4、方言族群的運作情況是否如種族族群?),亦在於經濟問題,由於傳統的方言和職業種類大部分都是一致的。雖然方言的歧異如巨斧劃分了階級,但另一方面來說,其形成了華人社會結構一個優良且重要的特色---社團。海外的華人社會內含緊密的社團網路---氏族、地區、方言、職業的、宗教的、娛樂的、政治的、博愛的及文化的。我們亦知道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為華人移民至東南亞的全盛期,而這些社團提供了幫助、保證、安慰、感情寄託及對其他新來移民的各種援助形式,使其移居有了正當管道,不必參加不合法的秘密社會活動。隨著安定社會的建立,許多功能變得不太需要,但Carsten卻認為許多這些社團不僅仍存在且
5、在擴大中。Carstens評論道「這些團體已改變其內部的功能去求得自身的利益而非新的移民者,此事已不證自明。而其確切做法與原因皆不是很清楚,在這個報告裡將為此問題提出解答。Carstens注意到「了解到華人在新加坡或東南亞的其他地方,並非中國大陸的一些反照,而是現今東南亞社會複雜的一部份」的重要性。換句話說,在東南亞的華語族群是由個別的團體串聯而成,而媒介即來自大陸中國社會的文化與語言,但和大陸中國社會在許多方面卻有相當大的不同。自1949年起這個隔閡已不斷的加深,而我在其他地方已申論「華僑」這個詞語不應該再被使用,因其意味著這些人只是真正大陸文化的一種殖民或擴展而已
6、。這個背景也為Carstens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線索,「為何再新加坡的華人要找尋一個中國的認同關係?是什麼使一個華人融入新加坡的社會背景中?」的確,在早期華人密集地移往新加坡時,華人在人數上一直是佔優勢的,但須有實質的資格。新加坡從未為華人所專有;一直有其他民族的存在,包括土產的馬來人。中國移民者發現自己處在一個無論是生態上或文化上都非中國人的環境中,而是以馬來人為中心的世界。雖然中國移民者來自中國大陸各個文化及語言同質性的地區,一旦他們來到新加坡,卻陷入了方言與地區群體都相當不同的混亂中。最後,所有團體的政治背景從一開始的殖民到之前為英國殖民地居民,對這城市隨後的歷史
7、及文化發展都有很深的影響。移民者以各種不同的途徑來適應這種情況:他們集結了大量同系專有的方言及職業集團;盡可能的複製在中國原鄉個別的宗教及禮儀生活;強烈地保留著「寄居者」的意識型態,期望移居新加坡只是一個暫時的情況,等經濟上有能力時再回家鄉生活;組織了許多社團,包括保護移民者的秘密社會,且提供了在陌生異地生活的安逸感;在某些情況,如BaBa人,至少在某些程度會與周圍的馬來人相似,政治上則主要為英式文化。隨著華人移民者人數的增加,以及隨著時間將地方性的中國文化帶入穩定階段,些微的變化開始出現了。一方面是城市在飲食習慣、建築物及其他方面漸漸地中國化;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