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

ID:27771922

大小:1.13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8-12-06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_第1页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_第2页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_第3页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_第4页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目木兰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天目木兰的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杨月红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OO三年五月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委员会签名:主席:(工作单位、职称)委员:导师:天目木兰的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文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强和应用范围广的交叉学科,它既涉及到生态学、遗传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和方法,又要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保护理论和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学是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全球环境质量下降和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其研究目的: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二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

2、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天目木兰(MagnoliaamoenaCheng)隶属于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为我国华东特有种,是重要的园林观赏、香料和药用植物。近年来,其种质资源急剧减少,分布区日益缩小;目前天目木兰呈岛屿状间断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1984年该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论文对天目木兰的形态解剖特征、种群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天目木兰濒危的成因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天目木兰解剖结构较为原始,两性花,花丝短,花药长,雄蕊和雌

3、蕊多数;与其近缘广布种白玉兰相比,叶表面角质化程度低,没有表皮毛,叶片略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为1。其它未发现异常,这说明天目木兰的形态结构可能不是导致它濒危的原因。2.现有天目木兰在其分布区内呈集群分布,自然种群数量不多,且多为小种群;植株老龄化现象严重,林地几无幼苗,种群在年龄结构上属于衰退型。种群规模变小是物种趋向濒危的特征之一。3.天目木兰适宜生长在温凉、湿润、多雾、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天目木兰一般不具备较大的种间竞争优势,在群落中属于从属地位。4.天目木兰3月上旬始花,花期短,花粉可授期短;加上产地群众每年上山采收花蕾作药材,因而结实率不高。天目

4、木兰种子质量差、生活力低下、休眠期长;在自然条件下,种子易霉烂或受虫害,种子萌发率极低,从而导致林下天然更新苗严重缺乏;这成为种群生存和扩展的限制性因子。种子萌I发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种子不能萌发,种子经过低温冷冻沙藏处理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5.用RAPD技术,对天目木兰自然分布区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12个自然种群的个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94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23条,占总数的24.4%。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

5、类分析构建树系图。分析结果表明:(1)天目木兰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2)天目木兰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与这些个体的种群间的地理分布有关,即相同产地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不同产地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两种群间隔距离越大,遗传差异越大;天目木兰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限制了其适应性和分布区的扩展,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6.根据天目木兰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生存现状,可采取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实施就地保护、移栽植物园方式迁地保护等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天目木兰的生理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从根本上达到对该物种的保护。关键词:天目木兰

6、保护生物学遗传多样性致濒机制保护对策IIStudies on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Magnolia amoena cheng Abstract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saninter-subject,withbasesofprofoundtheoriesandextensiveapplicatedfields,whichnotonlyconcernsaboutthetheoryandmethodsofecology,geneticsandevolution,but

7、alsodiscussestheevolutionarymechanism,principlesandmethods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Facingthefastbiodiversitydecreaseandtheenvironmentaldegradation,conservationbiologyhasbecomeadisciplinearosethegreatpublicattention.Theobjectivesofconservationbiologyistounderstandtheeffectofh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