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22168
大小:356.51 KB
页数:130页
时间:2018-12-01
《宋明时期主流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分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讲:宋明时期主流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分化南北朝以来佛教借便于“玄学”而开始中国化,到隋唐时期已经明显体现出佛教对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强大挑战,经过长时间的较量、对抗、交流、吸收和融汇,到了宋代理学的出现,终于实现了主流思想文化的转型。2当然理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部又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不同时期的强弱分化。理学的这种演变不仅有内在学理逻辑的必然,同时是不同时期社会存在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3北宋是结束五代十国乱局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赵匡胤虽然也是凭武力而“黄袍加身”的,但他深知武夫弄政、军人掌
2、权对社会安定的危害,所以宋朝执行“偃武修文”、“崇文重儒”的政策。4太祖密镌誓碑一座,“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为后代立下规矩:“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是祖制,而且不是饰言,所以才有文彦博在神宗面前敢讲“与士大夫治天下”(见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P5370,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话。5士人们受宠若惊,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出路所在,耕读盛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夜行》真实形象而准确。朝是耕田郎,暮登天子堂。耕耘有收获、勤勉得回报。6公先私后、先忧后乐的杰出代
3、表如欧阳修、范仲淹等)。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社会无序,名教礼法破坏严重,所以重振伦理纲常、再建宗法秩序成了第一要务。7宋初出现胡瑷、石介、孙复“道德三先生”批佛道、倡伦理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可以说是学理逻辑与社会历史的统一。但是面对佛道的理论挑战,儒学被动局面毫无改观。8虽然三先生以及李觏等特别抬高孟子,希望通过张扬孟子为维护儒学痛批杨、墨的精神找到力量的旗帜,可惜因为在理论方面无创新与突破,自然不很奏效。9但他们的努力与铺垫是重要的,半个世纪后,到了周、张、劭、二程、刘敞以及王安石时
4、,从儒学内部终于掀起了抨击汉唐训诂章句,而“发明经旨”、“治经”“明道”,“脱然有独见”,“非前人所能及”的创新思潮。10真宗倡导大臣上书,“策问宜用经史”,实际上将此前的偏于宴赏酬唱的靡艳文风转向读经观史、言必有据的经世务实方面,11而后来的仁宗皇帝也火借风势大讲“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源,可谓博矣”,把儒学提高到不仅是明古今治乱的社会政治学,而且是通天地规律的宇宙哲学,为学子们的创新探讨鼓劲打气。12由此可知,文化思想的理脉走向,还需要外在主流意识的导向(古文运动在唐朝开花而北宋结果
5、,此因素不可忽视)。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濂溪先生)无师自通、自学成才,没有框架,不惧权威,而且从他的《爱莲说》、《太极图说》和《易通》可知其知识全面、结构13合理,具备了开一代新风的宗师素质。他从《易》学形而上入手,借道教的“太极”发明儒家的“人极”,将社会伦理与宇宙本体贯通,并吸收佛教华严宗、净土宗(“莲花”经常出现在佛教的典籍中,寓意比较深刻,而且“莲花”在其佛教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据说佛祖降生后,每走一步都留下一朵莲花。稍微了解一点佛教的人都知道,佛祖的座位,叫做“莲花宝
6、座”或14“莲台”。在佛教中用“舌生莲花”来形容、夸奖那些善于讲经的法师;用“归宅生莲”来形容、夸奖苦行得了的僧人。《阿弥陀经》写道“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而西方极乐世界又称“莲邦”,净土宗又称为“莲宗”。《法华经》的全称则是《妙法莲花经》。我们经常看到,在佛教中,以莲花喻佛,借以表示清净无染的最高境界,甚至有人说,莲就是佛,佛即是莲)15的思想,通过赞美莲花的“中通外直”、“出淤不染”、“濯清不妖”、“不蔓不枝”,来塑造儒家君子的境界(羲之之子王徽之以“此
7、君”称竹而名传千古:居群不倚、一生有节、宁折不曲、寒暑一色、傲雪不凋、中空外直。后有梅兰菊竹“四君”说)。借用佛道而高出之,真是绝妙之作(无极、太极、人极、诚、阴阳、五行、性命、善恶、仁义、动静、刚柔、染净、理欲、形生神发、中、和、几、静等重要范畴,周子皆有讨论)。16黄百家在《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上》讲“孔孟而后,汉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17周确实是理学开创者(据说王安石与他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其见解使王“退而精思,至忘寝室”。见《
8、伊洛渊源录》卷一。18但周子生前微,南宋胡宏说他开启程氏,位在孔孟之间,朱熹誉之为“先觉”,张轼称之为“道学宗主”,南宋宁宗赐谥“元”,理宗命从祀孔庙)。19秉持“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经学理窟·义理》的张载(1020——1077河南开封二程表叔)著有《正蒙》、《易说》、《西铭》、《经学理窟》等书(他少喜兵书并有从戎之志,幸得范仲淹之教,20从《中庸》入手研习儒佛道,中进士后得神宗召见,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官隐居,于横渠镇悉心专研儒学,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