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

ID:27320084

大小:357.82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2-01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_第1页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_第2页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_第3页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_第4页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发热教学目的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制,掌握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1、发热等的基本概念; 2、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 3、发热机制,发热经过; 4、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5、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发热概述一、概念发热(fever)是机体在内生性致热原(EP)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为发热。1、体温调节1)产热与调节热能来源——物质代谢产生(产热)。 蛋白质(4.1千卡)维持体温 ①来源

2、脂肪(9.3千卡)[0]机械能 糖(4.1千卡)ATP(贮存)   ②调节 外因(低温)刺激代谢加强,产热↑ 方式T恒定 外因(高温)刺激代谢↓,散热↑   部位———视前区丘脑下部前部(PO/AHCpreoptieanferiov hgpofhalawlos)2)散热与调节①方式:热辐射、传导、蒸发、加热食物与空气②调节:外周血管扩张 排汗 呼吸2、发热特点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产热↑,散热↓T↑3、发热是对热源刺激的应答反应(是恒温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行成的)。4、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单独的疾病)。5、发热是有限度的(当体温上

3、升到一定限度时即停止,是体温调节中枢还保留调节功能,发热时仍能调节)。6、T↑不一定都是发热(如热射病的体温升高,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升高,机体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其产热并不增加,称为体温过高)。7、意义防御性反应T↑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8、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由于它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首先被人发现,而且发热程度与机体体内病变有依赖关系,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信号和用于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临床表现。二、体温过高和生理性体温增高生理性T↑妊娠期 体剧烈活动 温应激 升病理性

4、T↑发热:(fever)调节高性T↑以适应上移的体温调定点(调定点上移)。 过热:(hyperthermia)被动性T↑,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调定点未移动)。1、体温过高指动物在重役、剧烈运动或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和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T↑。这种现象不称为发热,而称为T过高,或过热。(调定点未移动)。2、生理性T↑1)运动性T↑T可超过常温度2~3℃,是肌肉运动产热↑,散热不适应T↑。是生理反应。2)应激性T↑在应激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代谢率升高T↑3、病理性T↑发热概念第二节发热的原因热原刺激物——凡能引起

5、机体发热或含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细胞。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一、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有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一)外生性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即传染性致热原。1、细菌与毒素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菌体与代谢产物致热。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致热。 分枝氏菌:结核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蛋白质。2、病毒病毒颗粒、

6、血细胞凝集素。3、真菌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4、螺旋体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样物质。(二)体内产物非传染性致热原1、无菌性炎症因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分解—→发热。2、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释放非致热原性因子(淋巴因子)发热。3、肿瘤性发热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组织的高分子物质。4、化学药物性发热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5、激素性发热甲亢产热↑散热↓T↑。肾上腺素体温调节兴奋中枢,代谢↑散热↓T↑。6、神经性发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机能紊

7、乱。7、类固醇如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苯胆烷醇。二、内生性致热原(EP)是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释放的产物——EP。有以下几种。1、白细胞介素-1(IL-1)产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成分:多肽类物质 分布:IL-1受体,分布于脑内,最大密度区域位于最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面。2、肿瘤坏死因子(TNF)外生性致热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释放TNF。3、干扰素(IFN)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产生:白细胞。4、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质)产生:

8、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诱导产生 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性因子第三节发热的发生机制体温调节的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高级中枢)。延髓、脊髓T调节整合T温信息(中级中枢)。一、机制:调定点setpoint学说T↑(发热)发热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