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_1

《游褒禅山记》教案_1

ID:27314164

大小:22.4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2

《游褒禅山记》教案_1_第1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1_第2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1_第3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1_第4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1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案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

2、水”。  2.介绍王安石。  (师生共同回忆。)  3.相关背景。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4.相关山水资料。  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

3、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

4、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马山与后洞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

5、,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

6、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

7、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三、合作探究  .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

8、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