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90808
大小:7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9
《免疫组化及网染在骨髓活检病理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免疫组化及网染在骨髓活检病理中的应用康慧卿高艳君郭玮(乌海市人民医院内蒙古乌海016000)【关键词】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网染病理【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52-02骨髓活检病理诊断在血液疾病的诊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免疫组化及网染为骨髓病理诊断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现统计2009-2012年骨髓免疫组化及网染共46例,以便更好地探讨其诊断可靠性及实用价值。一.方法1.1网状纤维染色:用高锰酸钾氧化,草酸漂白,硫酸铁胺媒染,滴加胺性银染色,20%甲醛还原,入氯化金液调色,海波处理,常规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后
2、即可观察。1.2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试剂由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二.结果单做网状纤维染色井33例,其中Ag染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共27例,Ag2+_34■共2例,提示骨髓纤维化,4例银染为阴性。单做免疫组化共11例,其中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浆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慢粒急淋变1例;网染与免疫组化同时标记者2例,结果为T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合并骨髓纤维化1例,另一例为骨髓纤维化。三.讨论网状纤维染色在骨髓活检病理诊断中必不可少。骨髓纤维化前期
3、造血细胞,尤其是巨核细胞增生活跃,随着纤维化逐渐加重,骨髓往往“干抽”,需做骨髓病理切片证实诊断,而网染可帮助网状纤维增生的分级。根据骨髓纤维增生程度分为三期;1)细胞期,网染“3+”;2)胶原形成期,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呈弥漫或斑块状增生,红、粒系细胞显著减少,网状纤维增多,网染可达“3+一4+”;3)硬化期,胶原纤维广泛增生,呈束状或不规则状,造血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偶见裸核巨细核胞,网染为4+。苏它血液疾病也可继发骨髓纤维化,如白血病晚期可伴发骨髓纤维化,网染“34■—4+”。淋巴瘤在骨髓中间质性或结节性浸润吋,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在石蜡包埋切片中,奋吋很难与反应性淋巴
4、细胞增生相区别,需做免疫组化进一步鉴别。一般来说,浸润性的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或B细胞抗原,淋巴细胞呈混合增生,则是良性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若浸润性的淋巴细胞只表达T细胞抗原或表达B细胞抗原,则支持单克隆性T细胞或B细胞增生,是肿瘤性的。骨髓活检中浆细胞数量较多吋,与浆细胞瘤难以区别。石蜡切片上κ和λ轻链的免疫组化检查奋助于区别骨髓瘤与反应性浆细胞增生,抗κ和SJambda;轻链抗体可检测表达κ和Sdambda;轻链抗原的浆细胞数量比例变化。如果一种轻链阳性的浆细胞与另一种轻链阳性浆细胞数量之比小于16,表明两种轻链的浆细胞增生
5、平衡,是良性增生性表现;如两者比例大于16,则表明具有单一轻链抗体反应的浆细胞占主要成份,是单克隆性增殖[1]。冇些骨髓瘤细胞可表达髓系细胞标记,如CD13、CD33和CD16阳性,甚至有NK细胞标记阳性。CD38不仅表达浆细胞,也表达髓系原幼粒红细胞及红细胞[2】。这种骨髓瘤细胞免疫表达的紊乱也是诊断依据之•一。鉴别诊断:1.淋巴母细胞淋巴瘤(ALL)与苏它肿瘤鉴别: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淋(B-ALL)中,免疫组化标记TdT+CD20+CD19+Pax-5+,多数病例CD10和CD24+;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淋(T-ALL)中,TdT+CD3+同吋表达,CD4和CD
6、8、CD1O可见+;Burkitt淋巴瘤TdT(-),增殖活性高,临床表现凶险,而ALL中TdT(+),可以鉴别;(变异型)套淋巴瘤CyclinDl(+),而ALL中CyclinDl(-);骨髓肿瘤MPO+,TdT-,而ALL中,MPO-,TdT+,可以鉴别。1.慢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毛细胞性白血病鉴别: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B-CLL)中,免疫组化标记CD19、CD20、CD21、CD24及CD23阳性,CD5+CD38-。毛细胞白血病中,呈典型的泛B阳性,如CD19+CD20+,但CD5-;特征性的是淋巴粘膜抗原CD103+,在泛B的基础上,其至存在粒一单细胞系的
7、CDllc和IL-2R的协同表达[3]。2.浆细胞骨髓瘤与浆细胞白血病:肿瘤性浆细胞多为CD56+CD38+CD138+CD79a+;浆细胞白血病表达CD38+、CD138+,但CD56(-)[4]。2%的浆细胞白血病是骨髓瘤的晚期表现[5]。免疫组化在骨髓活检诊断中意义重大,必要吋可结合分子遗传学研究。对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骨髓活检有必要加做网状纤维染色。奋吋早期骨髓纤维化不明显,网染标记1+或2+,这时需密切随访病人,以防漏访。参考文献[1]武忠弼等.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