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68524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蜂针疗法在临床上的部分应用病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蜂针疗法在临床上的部分应用病例在中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用蜂针疗法出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有的是立竿见影,针到病除,有的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得到了康复,现就部分病例介绍如下:病例一:足后跟疼痛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均在50—78岁之间,病程短者半年,长者7年,平均3—4年,其中9例均经中西医治疗(封闭、针灸、理疗、内服药物,外贴膏药等)无明显好转,特别是开始站立时,足跟处疼痛难忍,走路呈跛行,只能用脚尖着地,患者比较痛苦。X线拍片检查,除2例跟骨无异常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即用蜂针治疗,随症取阿是穴或太
2、溪、昆仑穴,经试针①无过敏者,取蜂1—2只,采用直刺留针法②一般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经第一次治疗后,当即疼痛消失者10例,1例疼痛明显减轻,所有病例能站地行走,11例先后经10—15次治疗后,全部康复,行走自如,经随访5年未见复发。病例二: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在22—48岁之间,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血管神经性头痛是颅内血管神经机能紊乱所出现的一种头痛,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诱因引起,多伴有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常有遗传史,疼痛时面色苍白,多偏于一侧,往往突然发作,常在
3、一侧的颞部,呈跳痛或针扎样痛,每次发作数小时,疼痛难忍,恶心呕吐,痛后一切正常,经头、颈部x线拍片,脑血流图、脑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采用循经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蜂针疗法穴位有,患例的太阳穴、腕骨、率谷、风池、神门、健侧的合谷、列缺等,每次取穴3—4个,每穴用蜂一只,在试针无过敏反应后,多以直刺留针30分钟后,随及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每天或隔天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愈。病例三:瘢痕疙瘩78例,一般为手术后的刀口,疖肿自愈后,皮肤外伤后,烫、烧伤后等均可引起,主要是局部的结蹄组织过度增生造成的,绝大多数患者
4、为瘢痕体质,主要在原发的皮损处,象树枝一样的增生,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局部隆起、坚硬,有的为圆形、有的呈条索状,为暗红色,表面光滑、发亮,伴有痒痛不适。采用蜂针散刺③手法,每隔3—5㎝用蜂一只,隔2—3天一次,同时取曲池(双)足三里(双)、大椎,每穴用蜂一只,在试针无过敏反应后,采取直刺,留针20—30分钟,在实践中观察到,当蜂针治疗第4次以后,瘢痕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浅,第5—6次后瘢痕开始变软,逐渐缩小变平。其治愈标准为瘢痕变平、变软,有少量色素沉着,痒痛不适消失,2个月内治愈13例,2—3个月治愈38例,3个月以上治愈22例,对其中56例,
5、经随访12年未见复发。病例四:鼻息肉13例,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由于息肉堵塞鼻腔使呼吸不畅,出现头昏胸闷不适,手术摘除是常规治疗,但不易根治,对鼻息肉切除很难做到彻底,那拍残留一点息肉组织,就有可能逐渐长大,往往是割了又长,长大了又割,病人十分痛苦。本组病例均为医院手术治疗后,息肉又长大了,引响呼吸才来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一是蜂针疗法,每周2—3次,取迎香、印堂、素髎,在试针无过敏反应者,采取散刺、点刺④,轮流进行,每次用蜂2—3只;二是用棉球占取20%蜂胶酊,放入鼻腔内(不适过紧或过松),晚上睡觉取出。每天一次,连用3个月以上,所有病例
6、全部治愈,经检查鼻息肉消失,随访3年以上,无一例复发。病例五:耳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0岁以内2例,11—15岁3例,15岁以上4例,病程2—3年6例,3年以上3例,均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其中药物性(又称神经性)引起者7例(其中卡那霉素3例,链霉素3例,庆大霉素1例),炮震性耳聋1例,暴聋(不明原因)1例,一侧患病2例,两侧患病7例,全聋5例,高声喊话可听到(但耳语听不到)4例。在我院按常规蜂针治疗,对双侧耳聋患者均取2侧听宫、听会、医风、加百会、哑门,对一侧耳聋患者只取患侧上述穴位,每穴用蜂一只,经试针无过敏反应后,即可进行治疗,采取直
7、刺留针20—30分钟,每次取穴4—5个,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后再行第二疗程,9例患者经3—5个疗程的治疗,全部能听到耳语,恢复了听力。病例六:口腔粘液囊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均在21—30岁之间,病程在1—3年者,除一例经手术摘除后复发,其余4例均为首次治疗,病变在口腔两侧或下唇内粘膜上,均为花生米大小囊肿,周围界限清楚,无压痛,采用蜂针治疗,经试针无过敏反应后,在囊肿上散刺3—5处,每日或隔日一次,共治疗10—15次后,囊肿消失,随访6年未见复发。病例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例,男13例,女2例;32—40岁
8、6例,41—60岁7例,60岁以上2例;病程1年以内者8例,1—3年者4例,3年以上者3例;病变部位双下肢8例,左下肢4例,右下肢3例;临床分期:属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