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59764
大小:17.5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7
《《梁家河》读后感范文稿2篇合集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梁家河》读后感范文稿2篇合集版《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范文: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富有 “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在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那些亲属都说,你怎么还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不是好事情吗?你们哭什么呢?所以他们就破涕为笑(了)。”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习近平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读《梁家河》,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心突然被针扎了一下。 如果没有知青下乡,也许没有后来的习总书记,也没有我手里的这本《梁家河》。知青下乡,改变了青年习
2、近平的命运,也改变了革命老区这个叫梁家河的山疙瘩。 我先后两次到过梁家河。第一次去的时候,是2012年的秋天。相比现在的梁家河,那时候的梁家河还是喧闹前的寂静。清晨我到达梁家河的时候,整个村子笼罩在朦胧的晨光中,显得与世无争。走过梁家河的沟沟坎坎,踏在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黄土地上,历史仿佛回到了知青岁月。 《梁家河》是朴实的,用朴实的话语记录着习总书记在朴实的老区乡亲们间一段朴实的过往,以及对这段过往生活的回忆。 习近平笑着来到了梁家河,而等他到了梁家河之后,他所面对的一切,在旁人看来,艰难困苦的环境,让人笑不起来。 梁漱溟先生说过:面对
3、生活的苦,只能自觉尽力地生活。无意揣测习总书记当年的心路历程,在当年,尽力活着就是生活的真谛。 作为“山顶洞人”的习近平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活,开始了理想与现实的对视。让自己从北京娃变成村里娃,让自己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一道道关口不容易。回忆起那时饿肚子的经历,习近平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的煮了。
4、” 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习近平的精神却不愿意贫乏,他努力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习近平说到了,他也做到了。梁家河的山峁上,梁家河的窑洞里,处处都能看到习近平读书的身影。 脑袋满当当,肚里空荡荡的习近平是北京娃,但是他把自己当成了梁家河的农村娃。到底他算不算农村娃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梁家河》里说道:乡村社会是淳朴的。乡村道德评价标准简单明了,能吃苦,不“撒
5、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这个尊重并不容易得到:劳动关真正难过的地方,在于它的无休止而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却越来越空…… 正是在这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下,习近平获得了梁家河乡亲们的尊重。“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架子。”打坝造田的时候,一人一天要推200车,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手抓着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 好后生习近平获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6、与信赖,他在后来的知青岁月里,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淤坝、建沼气池、建铁业社……他想方设法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7年。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什么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是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坚持。放弃了之后,一无所有,而坚持之后,你会看到黎明。太阳已经升起,美好的未来正朝
7、着你走来。 2018年河北的寒门考生王心仪写过一篇很红的文章--感谢贫穷。是的,我们都应该感谢贫穷。但是,我们感谢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在贫穷中,我们的心灵所得到的历练! 感谢《梁家河》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范文:在心中追寻的泥土味儿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200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40年中第二次回到梁家河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与昔日的“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大家眼里都饱含岁月的深情与泪水,终于,又回到了梦中的
8、延安,终于,又相聚梁家河。 窑洞里的初心 1968年,年仅15岁的北京娃娃习近平选择回到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革命圣地延安,这是一种亲情的延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