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高校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 滑坡原因 相应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靠什么?靠爱岗敬业的教师,靠教学、科研的水平,靠健康、严谨的学风、校风,归结到一点,靠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原因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 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原因透视 首先,是基础课程的教育质量有下滑的趋势。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2、忽视或轻视基础课程的倾向十分明显。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较差,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知识的写作能力下降。有的个别学生不但文字组织能力较低,而且错字、白字、语句不通现象已不是新闻。而文史哲等方面的学生,由于实习条件较困难,们的实践能力下降幅度较大。由于文、理、工的学生专业不同,专业课程的质量情况不一,出现质量下滑的现象,往往掺杂着浓厚的专业性。 其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好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向个人主义方向倾斜。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毕业生面向大
3、城市,面向好单位,思想素质较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脆弱。 再者,一些骨干教师退休和科研队伍的不断扩大,造成了第一线教育出现断层的现象不容忽视。六十年代的骨干教师相继离开工作岗位,能挑大梁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完全形成,断层现象在某些领域和学科内时有存在。又由于教育科研、产业的关系一时还没有理顺,骨干教师队伍流向了科技、产业,教学时有断档,同时一些骨干教师相继走上领导岗位,也削弱了第一线的教学质量。 还有一些负面影响不能低估。由于经费紧张,领导忙于事务,抓创收、顾此失彼,在各种教学环节上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近年来的连
4、续扩招,已使不少高校的教学条件有所下降,给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某些学科内,教学内容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未得到根本解决等,都制约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学生也只往往是满足于一本科教书,上课记笔记,下课作练习的固定模式,抑制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二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教学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带来了高校课程设置的相应变革。过去几个专业,现在并为一个专业,按大类招生
5、,组织教学。教学中几个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一些高校在这几个方面只是做简单的“加法”:即各个专业内容都保留,都压缩,这样原来学一门专业课的,现在要学几门。教学的内容做了“加法”,但总课时有限,各个专业内容相对课时减了,学到学生头脑的知识,反而做了“减法”,导致学生啥都学习,啥都没学好。因此,学科专业合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要“合”得科学,“调”得得当,应尽量消除人为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增减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一门科学,教学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以形成不同学科专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其次,调动
6、教学双方积极性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与学相辅相成,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教师如果用发黄的讲义给学生讲陈旧的内容,势必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学习,将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
7、。 再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素质。高校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教书育人工作全身心投入。但实事求是地讲,也确有一部分人急功近利,责任心不强,常常看到媒体上载文,说某学校的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手机响了,便让学生上自习,自己去处理私事。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坏。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使每个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还有,提高教堂质量,必须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等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一直存在着教学软、科研硬的状况。
8、教师的科研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而教学成果往往不易呈现。因此,要制订合理的政策,根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不同特点,相应地确定教师科研和教学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