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82564
大小:63.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24
《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L.识形态的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著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自由主义反对许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构,例如君权神授、世袭制和国教制度。自由主义的基本人权主张为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而从自由主义思想的起源来看,中国可以说是自由主义思想的起源国,
2、这是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的表现之一。尤其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思想层出不穷,给思想带来了活力,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儒家哲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经由孟子、荀子等历代儒家大师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庞大哲学体系。而儒家作为具有道德关怀的一种学说,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为人们寻求安全立命之本,从而达到精神身心的自由。基本上,儒家的自由更多地表现在形上学或道德哲学的意志自由上面,而这种自由又与性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以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成人之道的过程为典型,来具体描述儒家哲学的自由主义。虽然孟子的自由主义仅表现为实现精神的自由,没有实现物质与精神完美合一之自由,更谈不上政治上无
3、枷锁之自由,存有一定的缺陷。但它对人心的安抚,心灵的关照,精神道德境界提升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国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仍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性。鉴于此,本文拟孟子为个案对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进行研究。 一、自由在前孟子自由思想的提出 作为孟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代表了保守的地主阶级,主张用改良的方法去统治国家,这也决定了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因为任何思想的提出都会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逐渐消亡、封建社会逐步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周王室的式微与各诸侯国的兴起,使得西周社会的相对安定的局面被东周
4、以来的战争所打破。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孟子曾用春秋无义战来评价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以此来表达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而孟子提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即建立一个在国家统一、太平基础之上,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类似于大同社会的王道社会,希望出现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代的圣君贤臣。但事实却与此相反,推动王道社会的形成成了幻影,面对与自己的理想反差如此之大的现实状况,孟子感到了极大的失望。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孟子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使他苦闷的是,他不能以实践圣人之道的方式来继承,最后选择
5、了做辅助王者的王者师,君王成了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对象。即孟子想用他的王道社会的政治理想来教育统治者如何治国理政,做统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便为他的政治理想实现王道社会服务。但孟子的想法没有实现,没有达到他理想的社会,使得他十分的沮丧,也使得他的思想局限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下,只能实现一部分的自由。 但孟子的思想极其丰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很高的指导性。在治理国家上,他提出了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在伦理道德上,他提出了性善说,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构建理想人格上,他提出了养浩然之气,主张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以达到精神身心的自由。而孟子的养浩然之气集中体现在《孟
6、子公孙丑上》的知言、养气章中。这是孟子自认为自己的两个特长,知言是指他善于对于他认为是错误的言论进行分析判断,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以及是如何导致错误的,等等,它是属于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问题;而养气即养浩然之气则属于伦理学、培养理想人格方面的问题。气字在先秦本来就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如《管子》所说的精气;二是指一种精神力量或心理状态,如勇气等。而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气是属于后一种[1]。它的提出开创了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构建,使其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达到精神的自由,孟子则堪称人学大师。 二、从奴役走向自由.L.孟子自由思想的实现 孟子自由思想不是生来就
7、有的,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它是人们经受住了重重磨难和经历,配义与道,以及持续不断的毅力锻炼,做到不动心,才达到的精神身心自由的,却依旧没有改变人民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命运,人们依旧被奴化着。 关于浩然之气,公孙丑曾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