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ID:26027313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4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_第1页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_第2页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_第3页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_第4页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1896年英国学者Beatsom采用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期前晚期乳腺癌,开创了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功分离出雌激素受体(ER)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性地用于ER阳性的病例,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口服三苯氧胺每日20mg已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常规方法,广泛用于各期乳腺癌的治疗中。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使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芳香化酶的结构与功能芳香化酶是一种由503个

2、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由定位于人15q21.1上的芳香化酶基因编码。该基因全长123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的3′端的约30kb的基因序列编码着芳香化酶蛋白,而5′端的约93kb基因序列为调控区,内含多个启动子,参与芳香化酶基因的转录调节。实验发现,这些不同的启动子可能感受不同的组织内不同的微环境状态而产生组织的特异性表达[1,2]。芳香化酶又称雌激素合成酶,在体内催化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其蛋白在许多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如卵巢、乳腺、皮肤、肌肉等。芳香化酶在卵巢的高表达是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重要途径,而外周组织

3、,如脂肪、肌肉等的表达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主要途径。临床研究发现,因基因突变而导致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患者呈现男性化特征,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以及乳腺发育障碍[3]。  2芳香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目前认为乳腺组织局部高雌激素水平的微环境,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Aebi等报道60%的绝经期前乳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4],虽然绝经期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循环血内的雌激素主要由脂肪、肌肉组织内的芳香化酶转化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而来,但其合成雌激素能力远低于绝经前的卵巢,因此绝经后女性的循环血内雌激素水平较绝经前明显降

4、低,但目前研究发现在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组织内雌激素浓度可高于循环血中浓度的10倍,达到了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5]。实验研究发现雌激素可刺激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阻断芳香化酶的活性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乳腺上皮组织作用不明显;动物实验也发现高表达芳香化酶的转基因小鼠的乳腺组织呈现出癌前病变的状态。Brodie等也报道了芳香化酶的活性与乳腺癌增殖指标PA有相关性[6]。这些结果都提示了乳腺癌中高表达的芳香化酶与乳腺癌组织中高浓度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这就为临床上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

5、提供了理论依据。Bezasin)等。芳香化酶抑制剂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和非类固醇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其结构与芳香化酶的作用底物雄激素的结构十分相似,与芳香化酶蛋白结合后导致酶活性永久失活;非类固醇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可特异性与芳香化酶中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阻碍NADPH脱氢氧化过程,从而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第三代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依西美坦)和第三代非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或阿那曲唑)都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芳香化酶的活性而使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到一个测不出的不

6、平[8]。  4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研究三苯氧胺(TAM)是最常用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对于激素敏感的乳腺癌患者,无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均可以改善预后。NSABP-14试验[9]和NATO试验证实了口服TAM能提高ER阳性率,淋巴结阴性或阳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但是长期服用TAM可以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大量的临床实验对这两类药物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疗效进行了比较。ATAC试验(阿那曲唑与三苯氧胺单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前瞻

7、性随机临床试验)是关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辅助治疗乳腺癌最早的大规模试验。自1996年7月~2003年3月,全球381个研究中心共9366例绝经后受体阳性或不明患者入组,2002年在Lancet上发表了中位随访33个月的结果[10]。结果显示,阿那曲唑较TAM改善了绝经后受体阳性患者的DFS(P=0.013),降低了对侧乳腺癌发生率(P=0.007),在不良反应方面,潮热、体重增加、阴道流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阿那曲唑均较三苯氧胺低(P<0.05),第二年又报道了随访44个月的结果[11],

8、与中位随访33个月的结果相似。2003年的StAntonio乳腺癌会议上,Dousett[12]报道了受体状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对ER(+),PR(-)的乳腺癌患者,阿那曲唑与TAM的风险比是0.48,相对风险降低52%,显示阿那曲唑疗效显著优于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