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喻体的加工与分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喻体的加工与分类论文摘要:隐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喻体的来源十分丰富,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对喻体的加工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拟根据例句中的喻体的使用特征,将喻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关键词:隐喻喻体喻体分类摘要:隐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喻体的来源十分丰富,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对喻体的加工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拟根据例句中的喻体的使用特征,将喻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关键词:隐喻喻体喻体分类隐喻即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事物。隐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如在下面两种隐喻句式“AisB”和“AislikeB”中,“A”是本体,“B”是喻体,“is
2、”和“islike”是喻词。喻词在隐喻句式中并不一定出现,如例句“我们无法追上时间的脚步”,在这里,时间被比喻成人,因此时间才有了脚,才产生了脚步,但是本句中并没有喻词出现。通常人们认为隐喻的修辞功能就在于借助相似的喻体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人认识得格外清楚,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陌生的东西说得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因此比喻是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喻体的选择和应用方式对隐喻的解读是十分重要的。喻体选择是否恰当,能否形象生动的把隐喻使用者想要表达的本体的特征表述清楚,是每个隐喻使用者都应
3、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喻体在语义上可以非常具体,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非常的虚幻,化具体的事物为玄妙的抽象事物。根据喻体的使用特征,可将喻体大致的分为如下几类。1喻体为具体的事物当喻体为具体的事物时,有以下两种情况:1.1喻体为某一具体事物的一部分,如:(1)------hislipstouchingcheeksthatpandsmoothlychillastheshinofthemushroomsinthefieldsaround.(TessoftheDurbervillesThomasHardyP130)(2)
4、第一次踏上泥河湾的土地时,我曾把思绪比作精灵的手指。(来源于网络)1.2喻体为某一完整的事物,如:(1)Forthem,Spec-CPishome,ratherthanahotel.(NominalConstructionsbeyondIPandTheirInitialRestructuringinL2AcquisitionZhengChaoP13)(2)我的思绪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总会偷偷地摸进老家的庄稼地。(来源于网络)2喻体为抽象的或虚幻的事物(1)------andtheoccasionalheaveoftheeth
5、esighofsomeimmensesadsoulconterminouse.(TessoftheDurbervillesThomasHardyP45)(2)思绪象幽灵一样在午夜的空气里荡来荡去。(来源于网络)3对喻体进行限定(1)美国是一个真正的金钱社会,在那里,金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这社会转动。(《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转引自李胜梅,1997)。(2)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转引自李胜梅,1997)。4喻体是一个静态图式(1)------越发象一个东方美人,穿上了云霞般的轻纱,带上了蓝宝石和晶莹闪光的珍珠首饰
6、了。(《雄奇瑰丽的中国山水》秦牧,转引自李胜梅,1997)。(2)太阳已经高过岭脊,雾蒙蒙地像个让南瓜泡碎了的鸡蛋黄。(转引自李胜梅,1997)5喻体是动态的情境(1)------assheexplainedlaconically:“outofthefryingpanintothefire”.(TessoftheDurbervillesThomasHardyP112)(2)------theaspectofthestraightroadenlargedasHardyP83)6对喻体进行描述或解说性的延伸该类喻体出现的方式是
7、不仅出现喻体本身,还要包括喻体的延展部分对喻体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喻体的延伸部分是指比喻中由喻体发轫,受喻体制约、支配、影响的部分。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隐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往往会伴随着喻体的延展。如:(1)------itbegan,inotionatteroftheuniverse,andmatterbutanadventitiousintrusionlikelytohinderyoufromspinningasHardyP104)(2)老头子谈恋爱听说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是没有救的。(《围城》钱钟书,转引自刘正国
8、,1995)虽然本文对喻体进行了上述简单的分类,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喻体的加工往往是多种方法并用的。如在例句“我的思绪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总会偷偷地摸进老家的庄稼地”中,虽然喻体是一个完整的事物,即“孩子”,但同时该句也对喻体进行了限定,即“淘气的孩子”。由本文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使用隐喻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