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ID:25864776

大小:5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3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_第1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_第2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_第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_第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内容提要和注释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I]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2.生产、生产方式

2、、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第一片断)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二片断)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5.意识和存在。

3、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片断) [Ⅱ]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实践。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3.意识、语言和分工。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

4、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4.异化及其扬弃。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第一片断)5.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

5、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第二片断)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6.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7.其他四点结论。(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2)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

6、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3)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4)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在于改造无产阶级自身。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

7、发解释观念的形成。9.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第三片断) [Ⅲ]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出了下述一些基本原理: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2.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编造的。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

8、定的普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5.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内容提要和注释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I]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2.生产、生产方式

2、、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第一片断)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二片断)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5.意识和存在。

3、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片断) [Ⅱ]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实践。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3.意识、语言和分工。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

4、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4.异化及其扬弃。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第一片断)5.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

5、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第二片断)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6.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7.其他四点结论。(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2)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

6、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3)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4)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在于改造无产阶级自身。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

7、发解释观念的形成。9.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第三片断) [Ⅲ]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出了下述一些基本原理: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2.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编造的。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

8、定的普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5.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