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00185
大小:60.5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1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的现状与未来作者:王雪苔 来源:本站 点击:564次 更新:2007-3-115:11:42 〖字体:小大〗 21世纪即将结束,全世界都在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20世纪已经走过的历程,瞻望21世纪的发展前景。我们针灸医学界为了加快针灸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很有必要在回顾过去与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的未来加以顶测,以期使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更符合针灸的发展规律。 120世纪的针灸发展特点与现状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20世纪以来,其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
2、的时代特点,其一是走向世界,其二是与现代科学结合。前者促进了针灸国际化,后者推进了针灸现代化。尽管18、19世纪在欧洲已经有人试用针灸治病,19世纪末叶在中国和日本又有人把西医解剖学和动物实验方法引入针灸学术领域,但都只能算作个别事例。就世界范围而言,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真正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掀起高潮于70年代。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以下就针灸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现状,加以概括介绍。 1.1国际化的局面迅速展开
3、 在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并通过对中国、日本、法国、前苏联等国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种针灸适应症,制订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订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4、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在开展针灸教育与针灸研究工作。当前,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1.2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50年代,针灸治疗的病症200余种。而到70年代统计,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00种左右,其中约100种疗效显著,而且针刺麻醉也在临床得到了广泛试用。迨至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病症达800余种,其中约30%-40%疗效显著。事实证明,针灸有效的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功能
5、性疾病、慢性病,而且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国际上有一部分人以为针灸只适用于治疗疼痛和瘫痪,实在是对针灸适应症的极大误解。 1.3治疗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针灸临床当中,以毫针为主的传统针刺疗法和以艾灸为主的传统灸疗法,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但是在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传统的针灸疗法不可避免地有所更新,而且派生出许多新疗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传统针灸疗法使用的针具与灸具,己有很大的改革与创新,刺灸方法也随之更加丰富。(2)传统针法与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产生了电针疗法、电热针疗法、磁极
6、针疗法;与药物注射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封闭疗法;与骨伤科松解术相结合,产生了针刀疗法。(3)出现了一类既不针又不灸的无创性治疗方法,即腧穴特种疗法,包括腧穴电疗、月俞穴磁疗、腧穴激光照射、月俞穴红外线辐射、腧穴微波辐射、腧穴超声波输入、月俞穴低频声波输入、月俞穴药物离子导入、腧穴药物贴敷等疗法。(4)创立了多种多样的微针系统诊疗法,包括耳针、头皮针、面针、眼针、鼻针、舌针、口腔针、脊针、胸针、腕躁针、手针、足针等,以及生物全息诊疗法。 1.4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以现代科学为基础进行的针灸理论研究,其着
7、眼点不外乎两大方面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经络、腧穴研究。 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针灸的基本作用展开的,包括针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调整作用是最根本的作用,它贯穿于所有作用之中。调整作用是通过身体的三大平衡系统实现的,即神经系统、神经一体液系统、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由于神经机制在调整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所以学术界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多,涉及外周神经、脊髓、脑干与间脑的士要核团乃至大脑皮层。在针灸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变化尤其是内源性阿片肤的变化,成为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的热
8、门,研究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细胞核内基因表达调节的水平。在针刺镇痛研究中观察针刺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表明针刺与伤害性刺激有所不同。 经络研究,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学术界对经络现象的客观性基本上取得共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