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

ID:25544764

大小:6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0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_第1页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_第2页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_第3页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_第4页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摘要:在分析高职面临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要点:课程目标的扩展;学生应变;综合创新能力;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和课程体系构造的相关原则。关键词:课程;课程目标;高绩效工作;应变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整合;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的目标、性质和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呈现的。因而,课程问题是高职的核心问题。当前,教育界对高职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尚存在不少分歧。这不能不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更好体现。本文准备就此提出一些观点供共同探讨。“课程”一词有不少表述。本文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1997年新版《国

2、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课程的表述是较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现转录如下:“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含义比一门课或一组课的含义更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某一级教育不仅包括编入课程的各门课,而且也包括各门课以外的科目及课外活动。”本文立足于以上课程内涵来进行阐述。一、高职教育面临的新态势(一)技术的空前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技术的发展呈现三个特征:(1)技术发展的高速化和投入应用的高速化;(2)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走向综合化;(3)技术的复杂性和精确度越来越高。20世

3、纪出现的许多高新技术,其复杂性和精确度是19世纪的机械技术、动力技术等所不能比拟的。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且岗位技术含量的上升正成为普遍趋势。(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加入ance)的概念。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企业职工的职业活动是基本确定的。职业岗位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一组工作任务。劳动者的职责是完成规定任务。但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个层次的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地智能化地参与生产和工作。劳动者所接受的常会是没有细微规定的任务。它给劳动者留下发挥创造性的余

4、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和获得进一步改进生产的新思路。总之,在当今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具有快速应变、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也就必然要求职工具有应变、创新的素质。德国企业界对职工提出的“关键能力”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1)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所承担业务中全部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较微观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4)在工作过程中,独立的、有效引导的组织能力;(5)在工作小组中的合作能力;(6)掌握新型信息技术的能力,即所谓“驾驶媒体的能力”。美国职教专家Thomas.R.B.为现代企业职工提出的“高

5、级通用能力”(advancedgenericskills)的内涵与上述“关键能力”是类同的。只是更明确地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作决定能力、推断能力”。由此可见,这是现代化社会对企业职工的规律性要求,是职业行为在企业中的新定位。毫无疑问,这也是现代社会对高职课程的总体要求。二、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要点面对新形势,迫使我们对高职课程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审议,并作认真的理论思考。现阐述如下:(一)课程目标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传统的职教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

6、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因而,职业岗位只适合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还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一生中,职业变换会达6至7次之多。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变化。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国际上的权威文件印证了上述分析。UNESC01997年再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89条中提

7、到“5B类教育的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因此可见,其覆盖面远远超过了职业岗位。在初版中是没有这样的提法的。1995年美国国家职教研究中心(NCRVE)向联邦政府所提“立法原则建议”第一条中指出:“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第二条中又提到:“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可见,在此文件中,课程目标也大大扩展了,不仅要关注到行业与职业的各个方面,而且要涉及到学

8、生的明日需要。(二)课程应使学生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能力在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的知能结构总体上看,应有以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