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62395
大小:550.01 KB
页数:76页
时间:2018-11-20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第一章前言一、世界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及其规划态势区域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而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后工业化经济组织关系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为了能在这个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不同尺度内的区域联合以形成具备更大竞争力的全球区域,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其成员单位大多已超出
2、城市的范畴,经济、空间协调组织尺度也已扩大到国家间层次。区域内各个城镇将通过产业的协调分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密度基础设施的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区域整体。因此可以说,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空间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更具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内容,即空间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一种参与全球性竞争的战略手段。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要素积聚、运动的中心。城镇体系是区域空间的基础支撑和演化的动力载体,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的运作特征与整体情况。城镇体系规划越来越成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双向共同
3、需求。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要调控手段(制定“空间准入”规则、实施“空间管制”)的地域空间规划。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管制如同法规、税收等一样,是政府握有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环境中,城镇体系规划既要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改造意图综合反映在空间环境建设上,也要通过规划对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及意图提出建议、补充和调控;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制定一种区域有序竞争、长远发展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达成一种区域发展的契约,因而通过城镇体系规划达成共识的过程往往比规划成果
4、来得更为重要。二、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宏观背景1、苏州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是我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化首先接驳的地区,有望成为21世纪具备强烈竞争力的“全球区域”。762、苏州所处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由于政治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体制不整合,造成了许多不可持续的发展现象:近域恶性竞争、缺乏协作、竞争力内耗、资源环境趋紧、城市化缓慢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进行整体的协调,研究增强区域发展潜力与竞争力的战略。3、苏州目前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折时刻,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模式、资源利用模式等都需要重新审视。江苏省将苏州列为全省四大中心城
5、市之一,提出将其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目标。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一个可以支撑未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框架。4、苏州特殊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区位背景需要一个崭新的城镇体系规划思维,体现广域化、动态化、网络化、开敞化、城乡一体化、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等等特征。规划中要强化研究,制定应对的战略与措施。第二章苏州市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苏州发展的区域背景分析1、长江三角洲地区层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长江三角洲的整体经济发展尚处于快速扩张期,再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从国际方面考虑,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走向全球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二
6、十一世纪世界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核——亚太经济圈。长江三角洲正处在亚太经济圈与东亚经济板块的交汇处,因此,该地区将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生长点与支撑点。而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中最具增长潜力与发展前景的地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75万)。2、苏锡常地区层面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翼,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南翼的杭嘉湖地区,同时,都市连绵区的发育程度也优于南翼,而苏州是苏锡常地区的首位增长地域。但三大都市之间功能与空间整合还未形成,只是在形态上形成连绵的区域。因此,加强城市间职能分工,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建立一个有序的网络系统,成为苏锡
7、常地区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问题。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1、综合经济发展状况1999年,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58.4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2.1%,人均GDP2.36万元,总量居全省第1位(处于总量第二位的南京为899.42亿元),居全国第7位,人均居全省第1位(处于人均量第一位的无锡为2.6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3018.8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92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位,第二位无锡为249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94.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6.22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6.5:56.2:37.3。财政收入109.3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