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50593
大小:66.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0
《岳飞史实之真伪不可不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岳飞史实之真伪不可不辨 史学研究的特点,无非是其实证性,只有实证,才能客观,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公正。史实本身是客观的存在,但成文的历史、文物之类却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背景的篡改和伪托。欲实证就离不开考证。考证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要领之一即是祛伪求真。大致自上世纪“古史辨”的讨论开展以来,这已成为现代史学的浅显道理和共识。只消看一下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弄虚作假,包括伪科学的炮制,即可知分辨真伪,势在必行,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研究。 岳飞作为一个辉耀千古的爱国英雄、历史伟人,加之其令人痛愤的悲
2、剧人生,受到中华子孙的世代敬仰和缅怀,是理所当然的。但出于人们敬仰的好心,也出现了愈来愈多、代代追加的传奇和遗物,并且以讹传讹,辨不胜辨,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反而弄假成真。在治史者看来,将其真实历史与传奇、伪物加以区分,这当然是科学地了解和研究岳飞的基础。 譬如“还我河山”题字,已经传布甚广。特别是我的老师张政烺先生在《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中作了令人叫绝的考证,说明此四字实出民国八年(公元1919)的童世亨《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其伪托固然是出于爱国激情。人们应当注意张先生如下的一
3、段话:“我曾见过古往今来著录石刻文字的书无数,和碑帖铺打交道已五十年,所见拓本成千上万,内中曾见伪造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的各地刻本。但是没有岳飞‘还我河山’四字的拓本。可以肯定地说,‘还我河山’石刻二十世纪以前不曾有过。”i内行人都清楚,张先生是何等严谨的学者,他下此断语又有何等厚重的学术份量。当然,有志于推翻此说者也不妨尝试着普查古往今来的石刻文字,能不能拿出证据,否定张先生的结论。 又如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但迄今为止,只怕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误认为是“精忠报国”,在戏曲舞台中也照样讹传。我
4、写历史小说《靖康奇耻》,分明已经交待了他背刺“尽忠报国”,然而作画者却仍在此书第138页误画为“精忠”。可知“精忠报国”之讹传如何深入人心,简直是牢不可破。当然,我也深信,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真的“尽忠报国”终将取代假的“精忠报国”。 本文就目前所知的一些有关史实和遗墨的争议,再分别作进一步的论析。 一、岳飞出生未满月时,即崇宁二年(公元1103)三月,黄河是否发生水灾。邓广铭先生和我都认为,岳母姚氏将未满月的岳飞抱入大瓮漂流,得免于难之说不可信,因为史籍中查不到黄河泛滥的记载。岳
5、开英先生在《殷都社科》2002年第2期《岳飞生年河决内黄史事查考》一文中提出了驳论。岳开英先生是一位水利专家,熟悉内黄和汤阴一带的地形,又仔细地查阅了相关史料,无论如何是一篇对研究黄河史颇有价值的论文。他引用《宋史》卷95《河渠志》:“明年(崇宁二年)秋,黄河涨入御河,行流浸大名府馆陶县,败庐舍。”证明当年黄河确有水灾。从这条史料看,时间是秋季,而非暮春三月,秋天是易发生水灾的季节。馆陶县的方位是在内黄县之东北,两县之间还隔着宋代的北京大名府城。史料上说的御河泛滥地点是馆陶县,而非内黄县,似无法证明内
6、黄县也必定牵连受灾。故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看,仍然得不出当年三月,黄河发生水灾的结论。我为此又进一步查阅了地方志,如《嘉靖彰德府志》、《崇祯汤阴县志》、《乾隆汤阴县志》等,甚至还找不到宋时汤阴有水灾的记录。因此,就没有必要修改邓先生和我原来的论述。 二、岳母刺字的真实性。这是民间流传已久,且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据一位先生在电话里谈及,说岳飞前妻刘氏改嫁,岳飞的后裔们尚能接受,说没有岳母刺字,他们就不能接受。其实,单纯从感情上讲,我又何尝愿意否认这个至今仍激发着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故事呢?但无奈的是岳飞孙
7、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就根本没有记述此事,《鄂国金佗稡编》卷9《遗事》仅存如下一段记事: 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於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後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 由此可见,岳母虽是位普通农妇,却是深明大义,仅就此段记事而论,也足以令人崇敬。关于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
8、大字的记录,如今只见於《宋史》卷380《何铸传》,乃是在审问岳飞之际: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这表明岳飞背上的刺字已是年深月久。上引两条最原始的记载当然不能提供岳母刺字的证明。从情理上推断,岳母作为一个普通农妇,一般只怕不认字,而当时的刺字是一项专门的手艺。《水浒传》第八回说林冲被“刺配远恶军州”,“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杨志被判刑,也“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表明宋时并非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