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德治校 德法并举 创建高水平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德治校 德法并举 创建高水平大学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校师德素质教育高水平大学 论文摘要:以德治校是新世纪我国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文章在阐述了以德治校的本质内涵和历史意义之后,认为要从加强师德建设,培育良好教风;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大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三个方面来推进以德治校,从而加速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进程。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不仅仅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同时对我们高等学校的改革、发
2、展和建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世纪,华南理工大学已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江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结合我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思想,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进程。 一、“以德治校”的本质内涵及其意义 以德治校,是新世纪我国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具体地说,它是指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德治国
3、”的重要思想和治国方略,在坚持以法治校的同时,根据高校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要求,加强校园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道德水平、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以师生员工的“自律”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高校实行德治尤为重要。高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教化为己任,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往往开社会风气之先,弘扬社会新风正气,是社会文明之源。在今天,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
4、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实施“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职责。高校推行以德治校,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及社会的道德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把高校的“以德治校”搞好了,“以德治国”才有坚实的基础。 从大学的性质和任务来说,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高等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强调“德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开始,高校一直以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向受教
5、育者灌输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规范。今天,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以德治校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在新时期的延续,是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与其他大学的本质区别,我们这里所讲的“德”的内容和标准与以往任何时期、与其他国家都有本质区别,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 高校在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校的性质、任务和地位决定了高校推行德治的任务更复杂,更艰巨。维系高校运作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群体
6、,文化程度和素质相对较高,这又决定了高校所倡导的“德”的内容与标准要高于其他行业和部门。从高校自身的运作来说,高校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按章治校无疑是重要的,但仅仅靠法制和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学术道德、个人修养、团队精神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和高深学问往往起着特殊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品德修养在学校校风、学风、文化氛围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要靠学术道德来约束和规范学术行为,防止学术腐败。上
7、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德治,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品德修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师德建设,培育良好教风 汉代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由于教师在教育和学校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示范、辐射和教化作用,教师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好坏,是学校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条件,因此,师德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我们要实行以德治校,就必须建构
8、起以师德为核心的学校道德体系。 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例如,1997年3月,校党委召开了全校师德建设动员大会,要求党员干部带动广大教师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活动。学校还召开各种层次的动员大会,层层抓落实。并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等,引导广大教师养成高尚文明的行为。经过多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