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54206
大小:4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9
《尤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校本作业(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尤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校本作业(二)一言多用:学会适当分析升格前(缺分析,是生硬的标签):例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例2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
2、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升格后(适当分析,言之有理): 例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分析)‖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例2:《老子·道德经》有云:“合
3、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4、)‖“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阐释)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学习“多功能”名言引用一、观点式引用这类名言警句本身就是作文立
5、意的起点,名言本身就是文章中心论点。这种引用法,往往使得文章立意更深刻,观点更具说服力。如2014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生命的摆渡》的开篇: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而我也始终相信,上帝会带组每个人与困难不同的邂逅。”因此,唯有直面困难,将生命摆渡,才能让人生绽放。这种观点式引用法,多用于开篇,引人注目,有先声夺人之效。二、摘要式引用这类引言,往往用于开篇,让话题的开展一出场就置身于大背景之中,给读者以高屋建翎之感,大大增强文章的
6、气势。如2016全国高考卷教师下水文《唯分赏罚,教育之殇》的开篇: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从古之圣贤到外之伟人对教育的理解开始,再引出后文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文章自成气象。三、引题
7、式引用这类名言警句并不能直接论证文章观点,只是与文章有相关性,借以引发联想或激发思考,从而引出要论述的话题或观点。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短歌行》中的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这里引言本身并没包含观点,它只是引子,引出思考,引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种话题式引用主要作用是增添文蕴,体现构思的巧妙,增强可读性,。四、仿拟式引用这类名言警句虽不一定直接论证文章
8、观点,但可以通过仿拟引言的表达方式,举一反三,引出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如作家周国平的文章《不公和不义》中有一段话: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的是制度的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我想补充说:对一个人的不义,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他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所有人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