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

ID:25305666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_第1页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_第2页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_第3页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_第4页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4例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结果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经支架成形治疗后10例血管直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直径恢复85%~90%。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4例获得致密栓塞,1例疏松栓塞,1例单纯支架置入后动脉瘤腔内血流滞留。术中发生支架移位1例。随访1~36月,无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事件,10例定期血管造影检

2、查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或闭塞,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疾病缩窄病理性支架血管成形术栓塞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安全、高效等特点,逐渐成为治疗脑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手段。1999年6月~2007年2月,笔者科室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和6例颅内动脉瘤,疗效滿意,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63.79±10.21)岁(47~76岁);6例颅内动脉瘤,

3、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7.67±5.72)岁(47~63岁)。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入选标准为:(1)所治血管是导致临床症状的“责任血管”(导致临床症状的主要病变血管);(2)动脉狭窄程度>50%,经过内科治疗,症状无缓解;(3)狭窄远端血管未形成理想的侧支循环,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助于改善末梢循环;(4)无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或CT、MRI检查无严重的梗死病灶;(5)优势侧血管狭窄,或合并另一侧血管狭窄或闭塞者。14例动脉狭窄临床症状见表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均曾有1次以上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表1颅内、颅外动脉

4、狭窄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1.2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或MR和脑血管造影检查。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病例CT或MR均示有不同程度的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造影结果见表1。动脉狭窄程度和分级方法参照2.2术后即刻造影(1)狭窄组:10例血管径恢复正常,3例恢复到正常血管径的90%,1例恢复到正常血管径的85%。4例不稳定斑块(斑块内均有溃疡)所致狭窄,经治疗后溃疡影被支架覆盖未再显影(图1)。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直径比较及统计学结果见表3。(2)动脉瘤组:4例获得完全致密填塞,瘤腔闭塞(图2);1例因瘤颈正对着粗大的原始

5、后交通动脉,微导管无法稳固在动脉瘤腔内,仅予疏松填塞,术后造影示瘤颈处仍有少量血流信号;1例在置入支架后瘤体内造影剂明显滞留,未再予弹簧圈栓塞。术后载瘤动脉以及邻近主要的分支血管均保持通畅。表314例支架成形术前与术后即刻造影结果2.3并发症狭窄组中4例颈动脉分叉处狭窄,在植入支架或在球囊后扩时,均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无血管穿通、破裂出血、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动脉瘤形成、死亡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4随访(1)狭窄组:随访(17.29±10.68)月(1~36月)。1例术后51d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无遗留

6、神经缺损症状,余均无TIA或脑梗死、脑出血发生。8例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5例原有反复发作性的眩晕、黑矇消失。10例脑血管造影随访(6.67±2.50)月(3~9月),病变血管均保持通畅,支架形状良好,无变形、塌陷、移位、再狭窄。主要分支血管无狭窄或闭塞等,远端血管床单位时间内脑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加,达峰时间缩短。(2)动脉瘤组:脑血管造影随访(10±3.35)月(6~14月)。4例动脉瘤瘤体、瘤颈处均无造影剂进入,弹簧圈形态和术后即刻比较无明显压缩、变形等改变,且1例在动脉瘤颈处的弹簧圈和载瘤动脉之

7、间可见一“透明隔绝带”形成;1例瘤腔疏松填塞者,5个月后造影随访瘤腔有增大征象,予弹簧圈二期致密栓塞;1例单纯支架置入者,术后2个月造影随访瘤腔不再显影。3讨论3.1术前综合评价全脑血管,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本组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大部分病例病变位于颅底或颈动脉分叉处,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即刻造影结果,血管径线恢复理想,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10例造影结果,脑组织供血明显改善。这些得益于术前综合分析、评判患者脑组织的供血与代偿、狭窄是否和临床症状有关,明确是否有必要对每一“责任血管”进行干预治疗。如“责

8、任血管”高度狭窄几近闭塞者,则应侧重治疗、保护对整体脑组织供血能起关键代偿作用的“次责任血管”。3.2支架置入前后是否需球囊扩张成形对于不稳定斑块所致狭窄者,如支架输送系统或保护伞系统足以通过狭窄段,此时放置支架的主要目的是覆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则不必行球囊预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