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00688
大小:5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哲学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哲学转型摘要:我国的通行哲学是上世纪3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斯大林本哲学,属于斗争哲学,可激起被压迫民众对当权者的仇恨而积极投身革命,适合党在建国前搞革命、推翻当权者的需要,但却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型,由崇尚矛盾转变为崇尚矛盾的解决,由鼓吹阶级斗争转变为倡导阶级合作。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哲学转型;斗争哲学;和谐哲学一、哲学转型的必要性和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
2、和谐社会做出了战略部署。构建和谐社会是个系统工程,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各个环节都有利于和谐并相互协调,但肯定离不开哲学的转型,这是因为:哲学是理论的核心、文化的灵魂,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各个环节都有指导作用,哲学上若经过严密论证确立了和谐的理念、找到了和谐的方式,则会首先实现心灵的和谐,进而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各个环节的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理论保证,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性作用。若哲学本身就不利于和谐,则会影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各个
3、环节的和谐,即便和谐也只能达到浅层的、局部的和谐,不能实现深层的、全面的和谐。我国的通行哲学是上世纪3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斯大林本哲学,其辩证唯物主义不认为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原动力,其历史唯物主义反对阶级合作,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哲学属于斗争哲学、革命理论,可激起被压迫民众对当权者的仇恨而积极投身革命,适合党在建国前搞革命、推翻当权者的需要,但却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天党已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需要以哲学为核心的一系列理论来巩固自己的
4、执政地位、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顺利渡过当前改革攻坚、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不是需要民众与自己对抗,颠覆自己的执政地位,需要的不再是斗争哲学、革命理论,而应当是和谐哲学、建设理论。通行哲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指导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但也易于引导民众与党和政府对抗,颠覆党的执政地位,易于引导民众争强斗狠,粗暴蛮横,导致治安状况恶化、内耗重重,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非常不利。儒学富有和谐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年代饱受冷落之后,却在大一统的汉王朝确立了独尊地位。讨厌儒生的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却任用儒生叔孙通为其制定朝仪。鲜卑
5、、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马上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却纷纷皈依儒学。这些史实足以说明在获得执政地位后进行哲学转型的必要性。我国的改革,为避免不必要的理论纷争,采取了不争论的策略,先从行动上进行突破,然后再进行理论总结而实现理论转型。大包干的实施、特区的设立、沿海的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营经济的兴起,莫不是避开理论争论,行动上先行一步,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后,再进行理论总结而实现理论转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顶峰论、大公平纯优越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质论及基因学说形而上学论、相
6、对论唯心主义论、社会学无用论、人文地理无用论等一系列教条都被打破,在具体科学上顺利实现了理论转型。哲学上也作了某些转变,认识到解决矛盾不见得都去斗争,除斗争之外,尚有妥协、忍让、施以恩惠、赔礼道歉等并非斗争的方式,斗争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不都是武力攻击、争吵打斗、游行示威等暴力斗争,还存在经济围困、诉诸法律、谈判协商、学术争鸣等非暴力方式。实践中也一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但是矛盾动力说、斗争动力说、阶级斗争动力说等核心观点却没有触动,基本还是在斯大林本中打转转,从总体上看,仅仅迈入转型的门槛,并没有真正实现转型。哲学转型的困难有
7、其必然性,这是因为:理论转型毕竟会经历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边缘到内核的过程,而哲学恰恰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维,其错误难以发现,其现实危害性不直接,不易为人觉察。实践上的挫折、失败,人们会首先在实践上找原因,再从应用理论和具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上找原因,最后才会从哲学上找原因。但是,目前理论转型已到了攻坚阶段,阻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和谐的一系列具体科学的错误教条已被攻克,已深入到哲学这一核心堡垒了。哲学不转型,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体制和方针政策上的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决,其正确措施就会缺乏理论依据,难以使人信
8、服,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严重障碍。试想:如不认为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该制造矛盾、激化矛盾,积极解决矛盾就缺乏理论依据。若否认克己忍让、妥协、阶级合作的积极作用,认为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原动力,阶级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