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

ID:25161737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8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_第1页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_第2页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_第3页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_第4页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而在这些网络犯罪中,大学生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大学生网络犯罪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同时也是我国人才培养上的一大阻碍,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中的犯罪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犯罪大学生犯罪心理网络文化    大学生网络犯罪类型  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而实施的犯罪。首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破坏以及非法侵入。具体包括未经授权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增减

2、、篡改和修改;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包括利用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的电子邮件,致使网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是瘫痪。其次是对计算机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有些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程序进行计算机病毒的编制,或者故意将计算机病毒等恶意破坏性软件或者数据文件进行销售或者传播,致使短时间内计算机病毒的蔓延,这种网络犯罪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所造成的危害性极大。第三是对目前很多软件以及网络游戏中账户以及虚拟财产的窃取。这里所说的账户和虚拟财产包括腾讯、MSN等软件中的虚拟货币、网络游戏中的账户和虚拟货币以及其他的电子货币,这些虚拟

3、货币虽然只能在网络上使用,但是依旧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对这些虚拟货币进行窃取,依旧属于犯罪行为。  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而实施的犯罪。在这些犯罪行为中,其对于犯罪客体的侵犯依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只是在犯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的某些特征来实现非法目的:首先是侵犯财产权犯罪。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实现对他人的财产的窃取、诈骗以及赌博等行为,这些行为中不仅包括利用计算机针对现实货币进行的犯罪,同时还包括利用计算机对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窃取。其次是侵犯人身权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犯罪。在侵犯人身权方面

4、,主要是对隐私权以及名誉权上的侵犯,包括未经他人同意获取他人隐私,或者是将他人隐私传到网上,同时还包括在网络上诋毁他人名誉上的行为;而对于知识产权上的侵犯,主要是指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对他们已上传到网络上的文章进行剽窃,以及对盗版软件的制作和传播。还有一些依靠网络所进行的色情类犯罪。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  由于大学生具有自身特殊的群体性质,因此大学生所实施的网络犯罪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还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而追究其犯罪心理,主要包

5、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犯罪动机较为简单。目前从社会上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来看,无非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强烈。大学生一般兴趣较广泛,同时其所体现出来的求知欲望也很强,而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平台,很容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年纪并不大,社会阅历不高,其对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也较差,对于一些带有诱惑性的反动信息或者是色情信息,很容易就会被吸引进去,甚至进行主动传播或者制作。而在表现欲望上,有不少制造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报复社会,而是简单地需要表现

6、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有多么高超,非法侵入、盗取他人账号或者虚拟财物时,其目的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方面的实力,而不是单纯的窃取财物。二是爱慕虚荣,贪图钱财。目前有些大学生之间会进行盲目的经济实力攀比,错误地认为只有经济实力才能证明一个大学生在同学、异性或者是整个学校中的地位。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没有创业,在钱财上较为有限,因此就会出现小部分的大学生贪图钱财,不惜铤而走险。同时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学校也开始尝试创业,很多大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和聪明才智,但是有少部分的学生也开始寻求非法敛财的方式,从而走向犯

7、罪道路。  内心挫败,寻求刺激和宣泄。在对社会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一种挫折引发攻击的理论,也就说当社会个体在其具体的动机得不到实现或者是满足的情况下,就会感受到挫折感,随后就会利用补偿的积极形式来进行弥补,或者是采用逃避、攻击或者是宣泄的方式进行发泄。目前我国有些大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学业竞争或者是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往往都会出现出内心的挫败感,在情绪上难免低落。其中有少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厌学甚至是厌生等极端情绪,内心空虚,每天无所事事。因此就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个可以发泄内心挫败感,寻找刺激的

8、一个全新的虚拟环境,从而让其中一些自制力很差的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意识上的淡化。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仅仅重视学生的考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人格塑造以及社会意识上的培养,因此有少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在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意识上都较为淡漠。而且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在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其不利的一面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不计后果,而对别人的考虑较少。同时由于网络具备一定的隐蔽性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