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

ID:25160479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_第1页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_第2页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_第3页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_第4页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论文.freelanandvenables,1990)的模型结构如下:存在地区1和地区2,各个地区都有制造业和农业部门,其中制造业部门生产的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有差异性产品、农业部门生产的是常规模报酬的同质农产品。同时,该模型还规定,地区1为核心地区,它占有世界资源禀赋的60%,而地区2为外围区域,它占有世界资源禀赋的40%,但两地区的人口也分别为60%和40%,因此任何一地区没有相对比较优势。这时,我们发现地区一体化进程(即地区贸易存在运输成本的反义)与地区生产结构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当一体化水

2、平处于中间水平时,核心地区1的制造业份额超过它的要素禀赋份额60%;而当一体化水平很低时(即没有发生贸易往来、制造业产品在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很高),各地区为满足当地需求而处于自给自足水平,其制造业份额等于其要素禀赋份额;当一体化水平很高时,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选择又取决于各地区要素的价格差异,地区制造业份额又回到要素禀赋份额(图1)。上述一体化与地区制造业份额之间的机理可以描述如下。当处于一体化水平低时,各地区市场厂商的竞争取决于产品市场的竞争,当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时,迫使一部分厂商退出。当一体化水平增强时,两地区发生贸易往来,由于制造业的

3、报酬递增使然,地区1生产的产品开始运往地区2并在地区2市场份额开始增多,从而缓解了地区1的产品市场竞争,同时也意味着地区1的厂商利润开始增多,进而吸引了更多的厂商进入,由于规模经济最终导致地区1的制造业份额超过了其要素禀赋份额。但是随着一体化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地区1厂商对要素需求量进一步增多时,地区1的要素价格上升增长较快,迫使一部分厂商被迫转移到地区2,此时地区2的制造业份额开始上升并趋向其要素禀赋份额,地区间的要素价格差异也随之消失。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含义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市场规模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4、外部投资者一般倾向于这一区域投资,同时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性质和地区一体化水平达到中间水平时,2制造业的产出份额高于其资源占有份额,使该区域成为制造业对其他区域的净出口者,并使产业在这一区域发生了温和的集聚。但不可否认,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决定制造业份额的源头仍是外生给定的要素禀赋差异,忽视了内生的劳动力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对产业集聚影响,而新经济地理学则避免了这一点。图1新国际贸易理论下的一体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注:s1是地区1的制造业份额,s2是地区2的制造业份额。横轴表示运输成本,当等于0时为运输成本最小,一体化水平最高,

5、当等于1时则相反(下同),纵轴表示制造业份额。2、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聚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仍然假定制造业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地区间具有运输成本,它区别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是地区间的劳动力要素是完全流动的。其核心思想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心力导致两个起先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工资和收入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和敏感。模型的结构内容是,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两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这有别于krugmanandvenables模型,1990),两个部

6、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反之亦然;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在同一部门内流动。现在我们描述一下模型作用的全过程。当两地区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时,制造业部门生产都是为了满足当地的需求,此时两地区的生产结构完全相同(如图2,s1=s2)。但是,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得地区2的制造业厂商向地区1迁移,当这个厂商进入地区1后,一个直观的判断是它增加了地区1的产品竞争,使产品价格下降。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厂商也将退出地区1,

7、地区1与地区2的制造业份额回到s1=s2状态。但事实不是如此,当厂商进入地区1后,实际上它不仅增加了地区1的产品数量和种类数、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增加了消费者的产品消费支出,以致于地区1能够持续不断吸引地区2的劳动力流入。这一预期的厂商利润增加又吸引了地区2的制造业厂商进一步流入,直到掏空地区2的制造业为止(s1=1,s2=0)。图2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一体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理论的极端产业集聚理论框架,但它对中国地区间的产业集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当我们完全撇开外生的地区禀赋差异时,引起地区差距的诸多因素中应该

8、还有比外生的比较优势理论更深层的原因,这就是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所引起的产业在空间上发生转移与集聚的机制。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我们不否认某些外生因素所起的作用,但我们更应看到劳动力流动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同时,我们还应提醒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