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52466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摘要】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摘要】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
3、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
4、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这时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
5、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各说出自已的设想。当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灌满圆锥的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
6、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灌满圆柱的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
7、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
8、(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