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

ID:25087744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_第1页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_第2页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_第3页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_第4页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问中的,条分缕析解全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切入廖银玲《最后一片叶子》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名篇,被北师大教材选编在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里。笔者以前讲过一次这篇课文,是按照小说教学的惯例进行教学的,同笔者讲过的许多文章一样,讲过也就忘记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但在这次教学中,因为一个学生的横空一问,整个的教学过程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本篇的开始,依照惯例,读完课文,笔者先询问学生有无疑惑、不解之处,或让学生谈谈个人对文章的发现、理解。在几个寻常问题后,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安排贝尔曼死去,而不让休易死去?”部分学生一听,都

2、齐声:“嗨——”表示不屑,更多的学生是惊讶且好笑。笔者在惊讶之余,不觉暗暗赞叹,一是觉得这个问题连自己都不曾提出,二是觉得这一问已经深入触摸到小说写作的本质——所有的情节都是刻意的安排。这一问题可谓一问中的。笔者马上肯定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有学生回答:“贝尔曼是男的,休易是女的。”又有学生提出:“贝尔曼年老,休易年轻。”笔者笑着说:“说出其中道理。”学生说不出。笔者说:“照你们这样说,男的、老的就该死去,女的、年轻的就该活着?”学生也笑,却再说不出其中的理由。有学生说:“文章主旨的需要。”笔者追问:“文章主旨是什么?”学生答不上。笔

3、者换了个问题:“文章的主角是谁?”有学生说是“乔安西”,有学生认为是“贝尔曼”。笔者说:“认为乔安西是主角好理解,她年轻、命悬一线,令人同情,她是全篇描写的中心。但认为贝尔曼是主角的理由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因为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救了乔安西的的生命,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笔者问:“那么借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或赞扬什么呢?”学生基本认同是赞扬友爱、无私的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时学生已明确这就是本文的主旨。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认识,并和学生继续探讨主角与主旨的关系,最后共同明确:主旨体现在谁身上,谁就是文章的主角,即使有时看似作家对他的描写

4、分量没有其他人物重,如本文中对乔安西的描写多于贝尔曼。笔者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题目与情节而言,人们容易把“我的叔叔于勒”当做小说的主人公,实际上莫泊桑对利浦夫妇只认金钱不认人态度的批判才是小说主旨所在,所以菲利普夫妇才是文章的主角。明确主旨、主角及相互关系后,笔者又问:“那在配角休易身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也是善良、友爱。”这时学生已理解到原本以为是主角的乔安西只是爱的承受者,起到线索和道具的作用,而所赞扬的是爱的施予者——贝尔曼与休易。相较而言,贝尔曼的精神更为可贵,所以贝尔曼是主角。这时笔者让学生注意赋予他们三人的身份,

5、学生找到他们是贫穷的画家,没有大的成就,他们是社会的下层,是小人物。这时笔者让学生再次归纳文章的主旨,学生归纳出:“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欧·亨利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因为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学生在前面的《拣麦穗》中“卖灶糖的老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的形象塑造中已学习过,所以理解与回答得很轻松,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强烈反差与对比:外在丑陋、语言刻薄,内心善良、精神高贵。而且学生也能理解有意识采用这种强烈反差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6、,更真实,也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高贵,从而深深打动读者。?至于“穷困潦倒、消沉失意、性格暴躁、老画家”的特点,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自身就能容易理解和归纳到。解决完主旨、主角及刻画人物的手法后,笔者继续问“还有什么原因,使得要安排贝尔曼死去,而不让休易死去”。学生思考后,回答:“情节需要。”笔者说:“讲具体一点!”学生答不出。笔者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的四个过程:因寒流到来,乔安西生病(开端)——乔安西病情严重,寄希望于凋零的叶子(发展)——乔安西命悬一线(继续发展),但高潮与结局却是读者以为或者说引导读者以为必死的乔安西转危为安,贝尔曼

7、却出人意料地死去了。在这里笔者讲解了欧亨利式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之后说既然要情节结局合乎情理,必然要在文中做伏笔,要有暗示,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伏笔。此时的学生轻松找出种种伏笔:“嚷嚷要画出绝世之作”,“自诩为两位年轻女士的看家犬”等等。找出伏笔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要“安排贝尔曼死去,而不让休易死去”。同时,学生也很敬佩写作技巧的巧妙,处处伏笔使结局令人惊奇而又自然合理。这时学生对“绝世之作”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绝世文作”不是毕加索、达芬奇之类的价值连城的绝世名作,而是用生命与爱心画成的,挽救

8、了他人生命的作品。这样的认识使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文章主旨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动。到了此时,也有学生找到前面谈到的“年老就该死去”的道理:因为贝尔曼年老体迈,所以会得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