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08218
大小:66.5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6
《高校养成教育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养成教育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高校养成教育大学生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对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养成教育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有序推进高校养成教育,应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主线,整合各美教育资源,通过目标激励,在整体规划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养成教育是指对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2、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公认。但养成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特征与要求,需要人们长期实践并不断探索。高校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长期反复进行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高校养成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二是纠偏教育,是禁止性、限制性的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有思想行为偏差的个别大学生;三是陶冶教育,即熏陶教育,属于巩固教育、提
3、升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德性“免疫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推进高校养成教育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一、高校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1.高校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有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许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及学者都对养成教育有所论述。“知”、“情”、“意”、“行”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也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集中体现在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上。“知”指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4、的思想基础。孔子、孟子强调“知仁”、“知礼”、“知言”、“知天命”……为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宋代程朱学派把“格物致知”看作是立身之本。他们指出:“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未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粹言》卷一),其主旨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来践行道德规范。“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好恶态度。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使人爱憎分明。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第四》)“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他强
5、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还有流传久远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孟子•梁惠王上》)。“意”指一个人的思想和志向。良好品德与坚强意志是密切联系的,构成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称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并强调“恒心”,认为“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
6、梁惠王上》)。孔子和孟子的主张表现了古人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一种意志和精神。北齐颜之推以“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勉学》)为例,教导子孙立身处世之方。中国传统的养成教育尤重“知”与“行”的统一。“行”即道德行为,先秦儒、墨、道、法诸家都于分重视“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墨子强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孟子也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7、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由上可知,中国古代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其实质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儒家学者理想的完美人格就是“仁人”,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养成教育的基本特点必然倾向于道德化、伦理化和政治化。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坚初不拔、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顽强奋斗精神;二是谦逊谨慎、友善和睦、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大胸怀和正义品格;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1.高校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养
8、成教育强调从小抓起,很早就提出“早喻教”的主张,提倡“蒙正于蒙”,认为人生童蒙、心智未开,少受社会外界干扰和污染,心地纯真,易于受教,但也强调“早施教,学到老”。当前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有着特殊的理论基础。学者柳国强、刘春魁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现代教育学注重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养成教育形成学生较高层次的习惯,发展高级思维,使学生能更有效、更充分地接纳新信息、加工新信息。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