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56078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5
《基于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中心小学教研室周中亮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素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有“沂蒙泉乡”之美称,这里群泉争辉,灿若明珠,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铜井十八泉。有诗赞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除了有名的金波、玉液、大河、响鼓、竹泉、温泉六大名泉,因泉立村,村泉相依的还有龙泉、马泉、辉泉、南泉、曹家泉、两泉,等等,铜井泉出如筛,山河为之生色,人民受其惠泽。目前,积极打造魅力铜井,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山东逍遥游示范基地,铜井镇被定名为“
2、沂蒙泉乡”来作为品牌来打造。结合泉乡文化,以沂蒙泉乡本土“泉”的特色,以“泉乡泉水”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学校建成以泉乡文化为特色的农村学校,提高教师的本土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内涵、有品位、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一、具有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基于以上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注重对镇域泉乡泉水文化和学校本色等两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将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基于乡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成书系统在充分挖掘本
3、土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采用了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1.关于沂蒙泉乡品牌资源。其一,以沂蒙泉乡的历史底蕴为内容,开发出“泉乡史话”单元。沂南县志载有“铜井泉水冠
4、沂蒙”之美誉,铜井镇亦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沂蒙泉乡”的品牌特色而闻名于世。此单元收录的文章,将用不同体裁,从不同方面来描述泉乡繁荣、历史变迁及风土人情。其二,以铜井名人、名人与铜井为题材设计“名人泉乡”单元。铜井人杰地灵,以泉著称。有不少名人雅士留恋此地,引发了对铜井由衷的赞美。本主题单元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从中让他们感受到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欣赏到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领略到雄伟、壮丽的八角墓……其三,以“泉乡泉韵”为主线,开发泉乡“泉”的文化。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正是这山山水水,一村一石,为诸多
5、的文人骚客提供了素材,写出了优美的诗篇。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正是有了这甘美的泉水,才使得铜井人生活得滋润、幸福。让学生走进铜井,走近铜井的泉水,和他们的心灵相约,一起聆听她那优美的乐章,可以从中启迪他们的心灵。2.关于学校资源。其一,将学校的本色进行充分挖掘,以学校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学校发展、变迁、风貌为内容,开发相应的“本色校园”单元。其二,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单元——“书香杏坛”。其三,针对丰富的学校师生资源,开发体现生生、师生之情的“师生依依”单元。实践证明,教师、学生参与校本
6、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特色,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和师生的真正融合,从中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了解本土特色。二、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应用影响及创新1.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基于镇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在目标定位问题上,结合镇域内泉乡文化的大背景,开发《泉乡杏坛》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各自互补,填补了镇域校本课程的空白。其内容主要立足镇域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
7、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根据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都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从而达到以校本课程辅助国家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2.校本课程形式体系上的创新。校本课程《泉乡杏坛》纳入学校课程表,确定开设各年级课程的名称和开设时间,编写校本教材《泉乡杏坛》,做到人手一册。在教材编写体系上,编辑出版低中高三册:低年级开设拼音版,中高年级开
8、设普通版,每册共分四个单元,其中低段22篇,中段20篇,高段20篇,然后按四个单元共装订出一本综合样本。其内容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泉乡—校园—社区—自然”为主线,分层逐步渗透和实施主题教育,充分展示区域性、生活性、活动性、层次性、渐进性等编排特点。3.校本课程应用评价形式上的创新。调查发现,建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评价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